當中國經濟成長減緩,政權的審查制度加速運轉
近幾週,中國政府對與其國內經濟成長減緩有關的新聞和評論進行審查已成為國際頭條新聞。這是因為在中國,討論金融或經濟資訊通常被認為比討論關於中國民主或人權的問題,更少涉及政治敏感問題。
然而,最近一波涉及經濟發展的言論審查並不罕見。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年中,每當經濟出現問題時,中國共產黨(中共)就會反復實施更嚴格的限制。
當前整治行動顯著之處在於其側重打擊收入不平等、青年失業和老年人貧困等社會問題的內容。這些問題影響廣泛且根深蒂固,可能會削弱中共执政的合法性基礎。只要這些問題存在,相應的審查措施就會繼續實施。
過往週期性的經濟審查
在中國,任何可能對執政黨或其最高領導層產生負面影響的新聞持續面臨審查風險。但當經濟表現良好——或至少與官方目標相符或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時(例如在疫情期間的某些時期)——當局往往會採取較為寬鬆的手段。
但這種相對寬容的態度往往在經濟陷入困境時迅速消失。例如,中國股市在2015年多次暴跌,美國倡議團體「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對75份被洩露的審查指令(由美國的《中國數字時代》(China Digital Times)發佈)進行了分析,發現與經濟、股市和待定的經濟政策立法有關的新聞在該年成為第二大被審查的熱門新聞話題,而前一年則排名第七。
2018年和2021年,因中美貿易戰和新冠病毒 (COVID-19) 疫情引發的經濟審查再次激增。鳳凰新媒體和網易營運的財經新聞頻道和應用程式面臨停播或被要求勒令「整改」。報導稱,政府要求記者和網站密切管理經濟事務的新聞和評論。2021年8月,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中國最高層級的網際網路監管機構——啟動了為期兩個月的清理行動,打擊「惡意」歪曲經濟資訊的平台和帳戶,包括轉載外國報導和評論的平台。
經濟困境和不滿情緒加劇
中國的經濟曾一度預計在2022年底政府解除嚴格的「清零」封鎖政策後復甦。然而,因國際緊張局勢加劇、政治化打壓科技公司、持續存在的房地產危機等問題削弱了中國對出口、其國內消費支出和其他經濟增長驅動力的需求。此外,新訂《反間諜法》頒布、中國排外情緒上升和外國投資者對中國供應鏈可靠性信任減少等,也降低了外國投資者的興趣。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在3月份發佈的年度調查報告中首次發現,大多數美國企業不再將中國視為他們的前三個重點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