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是身為武士的果敢,還是捍衛名譽的形式美?

2023-07-24 14:10

? 人氣

幕府末期的1868年(慶應4年),也有11名土佐藩士因殺害了法國水手而獲罪切腹。法軍將領目睹了現場,認為這種風俗不可理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歐美曾對「切腹」持批判態度,新渡戶稻造對此提出了反駁。他在著作《武士道》中寫道:「它是武士用以贖罪、謝罪、避辱、贖友或表忠的方式」,強調了切腹對武士而言是榮譽之舉。

然而在戰國時代結束進入和平社會後,現實中的切腹逐漸發生了變化,不再是美德和榮譽的象徵。

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變化的。

江戶初期的切腹帶有「各打五十大板」的色彩。例如,不同藩國的藩士之間發生衝突,在一方拔刀刺傷另一方的情況下,判雙方同罪,都要切腹。

不顧武士的清正廉潔、不分青紅皂白的傷人者也好,蒙受恥辱的負傷者也好,都被認為應該以死謝罪。山本博文認為這一時期的切腹「是為了維護武士作為戰鬥階層的虛名」(《切腹,日本人履行職責的方式》/光文社新書)。

後來這條規則逐漸變得模棱兩可了。

有個下級武士說了上級的壞話,上級將此事告到了監察官那裡。監察官們幾經斟酌後,只判罰了說上級壞話的下級武士切腹。這是1623年(元和9年)江戶城的警衛部隊「小十人組」裡發生的一件事。

江戶城內有些區域要求某些身分的武士下馬步行,而不小心騎馬通過的武士也會被勒令切腹。

換言之,利用切腹來維護等級制度的事件越來越多。

日本人的道德準則是不追究自盡者和死者的責任,因此切腹或許確實能避免名譽受損。可是,不過就是說一兩句壞話,或者是否下馬之事,就被判處死刑,這種切腹果真如新渡戶所言,是榮譽之舉嗎?

作為形式美的切腹

切腹是自身忍受疼痛的勇氣和魄力的證明,但就連這點也變得不甚明確了。

人剖開肚子本來也很難就此喪命吧。

追溯到平安時代,位高權重的信西(藤原通憲)在平治之亂中落敗,在逃亡的路上挖了一個坑,在裡面切腹自裁。然而「挖出後發現眼睛還能轉動,鼻息也尚在」(《平治物語》),最終被生擒後斬首。

講談社文庫出版的《(圖解)戰國武士合戰心得》一書中記述道:「這種自殺方式雖然痛苦不堪,但生存率似乎頗高。」於是就出現了為切腹者補刀的「介錯」。介錯人站在切腹者身後為其斬首,使其免受痛苦折磨。

切腹的地點,俸祿500石以上者在自家官邸、庭院或大名的官邸院內。下級武士則在牢房裡。上圖重現了在牢房裡切腹的場景,牢房管理者「牢屋奉行」和「同心」是監督人。由此可知實際上就是犯人行刑。(圖片來源:nippon.com)
切腹的地點,俸祿500石以上者在自家官邸、庭院或大名的官邸院內。下級武士則在牢房裡。上圖重現了在牢房裡切腹的場景,牢房管理者「牢屋奉行」和「同心」是監督人。由此可知實際上就是犯人行刑。(圖片來源:nippon.com)
切腹方法多樣,左圖為「一文字」,從左到右切成一條直線被認為最優雅;右圖為「十文字」,先橫切一刀,再縱切一刀,被視為標準切法,但一般在切第二刀之前介錯人就會為其斬首(圖片來源:nippon.com)
切腹方法多樣,左圖為「一文字」,從左到右切成一條直線被認為最優雅;右圖為「十文字」,先橫切一刀,再縱切一刀,被視為標準切法,但一般在切第二刀之前介錯人就會為其斬首(圖片來源:nippon.com)

介錯也被稱為「武士的慈悲」,所以其存在尚可理解。然而到了江戶時代,「扇子腹」大行其道。所謂扇子腹,就是切腹人手執一把扇子象徵短刀,行禮後,介錯人就立即為其斷頭。這麼一來,切腹就成了「裝模作樣的行為」。

既不必真切腹,又可減輕痛苦,當即便可使其解脫。這似乎也不需要什麼魄力,連本應藏有真心的「腹中」也不予示人。但唯有名譽得以保全。可以說是為了保住武士的面子,形式上做出主動切腹的姿態而已。這才是真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