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弗格森談「第二次冷戰」與可能引爆美中熱戰的台海危機

2023-07-25 06:10

? 人氣

(翻攝胡佛研究所)

(翻攝胡佛研究所)

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近來不斷提醒世人正視「第二次冷戰」,即便拜登政府雖然在美國的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宣稱「我們不會尋求衝突或新冷戰」,但在弗格森看來,拜登與其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也直言「為了形塑未來的發展,大國之間正在展開競爭」,況且美國所制定的更是「明確無誤的冷戰戰略」。換句話說,即便拜登政府否認「冷戰」這個名號,實際上「第二次冷戰」確實已經開始。

弗格森總是用「帝國之間的鬥爭與興衰」來看待世界史與國際局勢,他去年在《彭博新聞》的專欄中再次強調:「有些人懷有帝國時代早已結束的錯覺,但所有的歷史都是帝國史」、「衝突的不是文明,而是帝國」。除了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與都是帝國之間的征戰,「第一次冷戰」是美蘇兩強的角力,弗格森認為當今的「第二次冷戰」,自然是主宰當今世界的美國與中國的較量。

7月23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南部港市敖德薩發動攻擊,造成至少1人喪生、逾15人受傷。(AP)
7月23日,俄羅斯對烏克蘭南部港市敖德薩發動攻擊,造成至少1人喪生、逾15人受傷。(AP)

目前地表最大衝突當數烏克蘭戰爭,美國雖然並未直接參與,僅僅從旁協助支援烏克蘭、並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弗格森指出,拜登政府真正的目的並非表面上宣稱的「支持烏克蘭爭取自由」,而是「削弱俄羅斯未來發動侵略戰爭的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並未積極促成停火與和平,白宮希望的是這場戰爭繼續下去。對於已是步履蹣跚的昔日俄羅斯帝國,美國仍積極予以遏制,對於更高層級的國安威脅,美國當然不會坐視不管。

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曾說,「技術出口管制不僅僅是一種預防措施,它們也可以成為美國及其盟友的新戰略資產」。弗格森認為這意謂美國目前對俄羅斯所實施的經濟戰,其實也是對中國警告「我們也能對你這麼做」。而且針對美中之間的科技戰,蘇利文也直言「在針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方面,我們必須保持盡可能大的領先優勢」,因此美國並非等到中國入侵台灣才動手,而是不斷實施更多的限制來阻止中國在半導體與人工智慧方面的科技發展—就如同科幻小說《三體》中的三體人試圖阻礙地球的科技進步一樣。

三體
科幻小說《三體》書影。

確實,無論美中「科技戰」或「新冷戰」,這些概念如今已是老生常談。不過在弗格森看來,世人並未真正理解當前「第二次冷戰」的嚴重性。因為美國對晶片技術、商品與設備的限制出口,「相當於一個超級大國對另一個超級大國宣戰」。如果拿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世界局勢來對比,這相當於美國重蹈了1939年至1941年間對日本所犯下的錯誤—切斷對中國的高端晶片供應,彷彿當年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

在扼住命脈的經濟制裁之下,當年的日本只能將一切都賭在偷襲珍珠港,弗格森認為,當今美國對中國的經濟戰恐怕只會更加危險。因為全球高達9成的高端晶片產地,正是中國宣稱對其擁有主權、心心念念要收復統一的台灣。當中國「收復」台灣,這不僅止是美國對中經濟戰的失敗,弗格森早就銳利地指出「台海危機就是美國的蘇伊士運河危機」,因為要是美國未能保住台灣,這將意味著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就此中落。

日本偷襲珍珠港,圖為被日軍飛機空襲擊中的亞利桑那號戰艦(BB-39)傾覆燃燒。(維基百科)
日本偷襲珍珠港,圖為被日軍飛機空襲擊中的亞利桑那號戰艦(BB-39)傾覆燃燒。(維基百科)

胡佛研究所的知名訪談節目《非凡知識》(Uncommon Knowledge),今年5月也請到弗格森更深入地討論了「第二次冷戰」與台海危機。主持人彼得・羅賓遜(Peter Robinson)肯定面積相當於半個蘇格蘭、擁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是一個運作良好的民主國家、更擁有蓬勃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問題是中國認為台灣不是獨立的、而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總統蔡英文去年訪美,即便她見到了眾院議長麥卡錫,拜登政府卻沒有任何官員與蔡英文會晤,這還是引來中國的大動作圍台軍演。羅賓遜問了一個很基本的問題,美國為何要冒著風險、跑到半個地球外幫忙台灣?

弗格森表示,沒有錯,在近半世紀前的美中建交之際,美國確實接受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一中政策」仍是美國在外交上的正式立場。但美國也一直對台灣保有防衛承諾、在「是否協防台灣」的問題保持「戰略模糊」。不過隨著「第二次冷戰」的開始,美國的民主與共和兩黨都對中國採取日益強硬的立場,對於「是否保衛台灣」的問題亦然。除了拜登頻頻否認「戰略模糊」的既有策略,理察·哈斯(Richard Haas)等學者更直言「美國應當改採戰略清晰」。總之,美國對於台海兩岸的態度已有重大轉變,甚至正在朝著台灣問題攤牌的方向快速前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