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議長退(國民)黨是對黨中央開第一槍,彰化議長退黨是開第二槍。這第二槍要比第一槍來得嚴重,為什麼?
打從用公孫策這個筆名開始寫專欄,拿唐朝藩鎮割據的故事印證國民黨中央跟地方派系的互動/關係,總是若合符節,本文再一次。
大唐帝國盛極而衰的轉折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說是平定了,其實種下了藩鎮割據的禍因,也就是為了一時的安定跟安史降將妥協,在安祿山的根據地設立河北三鎮。那三鎮節度使之間原本有著矛盾,因而朝廷還可以居中運作,使他們不能聯合作亂。問題在於,唐肅宗、唐代宗父子怕郭子儀、李光弼這兩位平叛大將有異心,所以在亂事將要平定之前就將兩人冷凍,任命蕃將僕固懷恩擔任全國兵馬副元帥(元帥由皇子掛名)。
事實上,郭子儀和李光弼對皇帝從來沒有異心,反而僕固懷恩因為功勞大而驕縱,他又是回紇可汗的岳父,愈發不可一世。但由於漢人節度使跟蕃將節度使之間的心結,加上宦官跟節度使之間複雜的私下「交關」,最後逼反了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造反是「第一槍」,當時情勢非常嚴峻,回紇、吐蕃、吐谷渾都先後加入叛軍,京師長安為之震動,但一來郭子儀還罩得住,蕃將多半是他舊屬,回紇也服他,亂事總算平定。
開「第二槍」的是同華節度使周智光。僕固懷恩之亂後有好幾年,大唐朝廷只會一味懷柔各路藩鎮,很多節度使都加了「平章事」(宰相銜),可是周智光只加「檢校尚書左僕射」(相當今天行政院代理副院長),令他十分不滿。終於有一天,一位宦官經過華州,擺架子、耍威風,周智光當場爆發說:「僕固懷恩就是被你們這些狗東西逼反的,我也不想造反,今天因你而造反。」當場命人將他拉下去斬成肉醬,將領、士卒一同啖食,然後起兵造反。
好在郭子儀還在,周智光之亂很快平服,可是從此藩鎮不再將朝廷放在眼裡,各藩鎮雖然彼此誰也不服誰,可是卻有默契的對朝廷不假辭色——大唐帝國「以下皆非」。
為什麼僕固懷恩沒讓大唐帝國崩潰,而周智光反而比較嚴重呢?
因為僕固懷恩造反時,各藩鎮都在觀望,看會怎麼樣。當郭子儀平定亂事,各路藩鎮於是不敢造次。可是周智光「開第二槍」後,他說了以下這番話:「這裡距長安180里(華州在今天西安市華州區),我晚上睡覺都不敢把腳伸太直,唯恐踹壞了長安城牆!」這是何等囂張且輕蔑的語氣,朝廷在他眼中根本是個屁。也就是說,各路藩鎮對朝廷其實都是同樣心態,周智光不但大聲說了出來,而且公然稱兵造反——所以說,第二槍比第一槍更嚴重,因為喚出了所有藩鎮的野心。
恕我直言,彰化議長退黨正是開第二槍,而國民黨中央現在還沒有「郭子儀」可以力挽狂瀾。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