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投票日愈近,三黨競逐的狀況也愈來愈激烈,為求在民調上領先,各種側翼從陸、海、空戰放的消息也愈來愈真假難分。中間選民普遍的焦慮是,怎麼辦?真假難分?不知投誰?
人民會突然覺醒嗎?
「人們想法的改變常是來自於缓慢而不知不覺的觀點轉向,而非某種論調,或是突如其來的大變化。」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嘉納説:「突然覺醒和突兀改變的背後都有長期醞釀的過程。」執政8年的民進黨即將接受同樣的考驗。
總統候選人當然會被要求公開治國的理念和價值觀。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歐瑞斯克斯說,人們比較願意接受與自己信念相符的證據。心理學家稱之為「動機推理」,好比16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人類的理解並非由生硬的啟發所構成,而是受意念和情感的影響。台灣總統大選的主軸之一是兩岸戰爭或和平、開放或鎖門,道理很簡單,說法卻可以很投機或很恐懼,每個人卻寧可相信他心想的事,不管走向白宮多麼夢幻。民主和獨裁也不是一國兩制就可解除的心防,可見兩岸問題有多複雜和敏感。
提供事實管不管用?
曲線模式是科學傳播的標準做法,它假設大量接受新科技的關鍵在於教育,只要能向懷疑的大眾解釋科學的事實就能消弭不信任。但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卡漢的研究顯示,某些議題涉及自我認同和信仰等複雜的關係時,特定立場的人即使有科學素養也會從同樣證據中解讀出不同的結論。統獨導致台灣政壇的兩極對立,中間選民是有逐年擴大的趨勢,但它會結成翻轉的能量嗎?等待明年1月來驗證。
資訊不透明可能會出現民意過度分歧的結果,而保持對話是上策。為了大眾接受新科技,科學家必須懂得聆聽和及早溝通,政治圈也是如此。1999年孟山都公司的基因工程上市不久就遭激烈反彈,主因是資訊不透明。時任總裁薛佩羅說:「大眾視孟山都對這項技術的信心為高傲,我們試圖說服大衆,但往往忘記聆聽。」國民黨在誰是造王者、總教練和球團老闆中正陷入同樣的泥淖。民進黨則愈來愈無視人民在街頭的吶喊。
激發時事的共鳴回響!
邏輯思維、調查研究和具象的重述,這些科學性數據和事實的陳述當然有助人們改變想法,但是經由新聞時事來激發社會的共鳴回響,進而取得人們在資源和報償心理上的正面增強,它對改變背景互異和組成複雜的人口結構的想法效果更大也更立即。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似有掌握此一竅門,可惜,他講話過於跳動和直白,常被曲解和反打。
2024總统大選是人民對民進黨執政8年的期末考。8年對改變人們的想法足够醞釀「突然的覺醒」;何況,愈來愈發達的社群媒體、數位資訊和非營利組織在協助人們取得消息上也日益扮演監督的角色。賴清德、柯文哲和侯友宜都有執政的經驗,凡走過必留痕跡,惡質的選戰更是如此。總統不論是天選或是人選之人,這條路本就充滿是非、真假的試煉。做為國家主人的人民冷靜腦、睜大眼吧!
*作者為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