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與去年此時,柯文哲都發表貼文紀念李登輝,我們抓幾個重點來看:
第1,「致力民主,推動總統直接民選,修憲及國會改革,終結萬年國會」。
第2,「領導台灣寧靜革命,以最低的社會成本,成為民主自由的國家。台灣能以寧靜平穩的方式邁向民主,李前總統的貢獻當之無愧」。
第3,「跨越黨派對話,共謀為民,而不只是相互攻訐、或虛耗停滯於內鬥」。
現在30歲以下的人,對1990年至2000年的變化感受不深,而柯文哲平日素行良好,因此這段話,可能會給年輕人一個「李登輝是當代聖人、台灣民主之父」的印象。
但我走過,我知道,李登輝跟他所說的其實很不一樣。
曾經我也以為,開放總統民選就是民主,但其實並沒有,民主不只是投票而已,還需要很多條件配合運作。
至於需要哪些條件,我會說:媒體要揭露問題、傳達正確知識、不受任何政黨控制,要有8成以上選民關心國事,每個人對每一個重要議題(e.g., 能源、教育、外交、國土規劃),要了解到能寫出半頁A4有邏輯論述的程度,民意要能被落實,政策執行必須尊重專業,政府要依法行政。
顯然我們距離這些條件太遙遠了,幾乎可以說沒有一項滿足,現在是如此,27年前也一樣,事實是根本沒有幾個人了解國家政策,也沒有幾個人真的了解候選人,在民眾認知混沌的情況下,貿然開放總統直選,表面是民主,實際是民粹,是讓政客有最大的意識型態操作空間,用多數愚昧去碾壓少數清醒的人。
所以馬英九早些年反對總統直選,是有道理的,而且一旦開放,這權力就收不回來,再加上李培養的陳水扁、蔡英文等人,都是操作民粹的高手,20多年來的政治惡鬥、政策災害,再到如今指鹿為馬、腐敗不堪的政局,追根溯源,李登輝要負很大的責任。
走過90年代經濟榮景的人,若覺得這跟自己認知不同,可以回想一下,自2000年以來,南北是愈平衡還是愈歪斜?實質收入是變高還是變低?生育率是成長還是下降?教育是變好還是變差?升學競賽是愈公平還是愈不公平?政治是愈平和還是愈對立?答案應該很清楚才對。
柯說「寧靜革命」,但只要打開電視,就會知道過程一點不寧靜,何況李也不是為了民眾革命。
柯說「最低的社會成本」,但單是凍省一款,賠上的社會成本就大到無法計算。
柯說「不只是相互攻訐、或虛耗停滯於內鬥」,更是完全與事實相反,如果時光倒回1996年,你會發現當時意識型態的鬥爭並不亞於今天,選舉在區分本省與外省人,政府在推本土文革,地下電台日復一日瘋狂放送對國民黨的仇恨意念,全台到處都在內鬥,同島並非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