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臺灣真的有事,依賴臺灣與中國的原物料、零件與半導體的日本經濟將會面臨巨大損害。筆者建議,除了將生產基地轉為在岸生產移回國內之外,更應採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供應鏈分散策略,以及與友好國家共同進行研究與開發,推動「知識創新的友岸合作」。
日本供應鏈對於臺灣與中國的依賴現況
中國侵略臺灣的風險日益增加。若不幸爆發戰爭,對於日本經濟的影響將難以估計。這是由於日本企業的供應鏈重度依賴從中國進口原物料與零件,以及從臺灣進口半導體晶片之故。然而,若臺灣有事,日中與日臺雙方之間的貿易將面臨大幅縮減。
例如,日本進口的電機電子產品,目前中國占約45%。相較於超過50%的巔峰時期,即使已有下降趨勢,依賴中國的程度仍然非常高(圖1)。而在進口汽車零件的部分,中國占比近年來反而呈現上升趨勢,已超過40%(圖2)。至於積體電路(譯註:Integrated Circuit,縮寫為 IC)的進口情況,臺灣占比已超過60%,並且呈現增加趨勢(圖3)。
進口中斷將損失十倍的附加價值生產
在核心產業如此依賴臺灣與中國的狀態之下,若原物料與零件的進口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僅限於進口金額。下游企業的生產亦將停滯,其影響會透過供應鏈擴散且放大規模。
筆者與兵庫縣立大學的井上寛康教授利用超過百萬家企業400萬筆以上的交易資料進行模擬:若從中國的進口中斷,將對日本生產何種影響?根據模擬結果,假若從中國的進口中斷80%且持續2個月,即使中斷的進口總額約為1.4兆日圓,但推算出日本的附加價值生產將減少約13兆日圓(相當於2個月附加價值生產額的約15%)(*1)。總而言之,將會減少的附加價值生產大約是進口中斷金額的十倍。
此外,亦針對不同產業的進口中斷進行影響分析,圖4顯示相關結果。根據該圖,可以得知進口中斷對於電子與資訊通信設備產業的影響非常大。
雖說如此,若機械、金屬、化學、塑膠等產業的進口中斷,損失金額並不多,不過由於日本的供應鏈上游廣泛使用這些產業的進口產品,因此進口中斷所導致的生產減少金額非常大。其理由在於,若更加上游的原物料與零件供應遭到中斷,將影響更多的下游企業,進而放大最終的經濟損失。
而仍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模擬分析的結果是基於某些假設計算而成,若稍微改變這些假設,將可能導致數字的大幅變化。因此,這些分析並不能準確預測進口中斷所帶來的經濟損失,而是應該解釋為,透過供應鏈將會產生放大效應,以及顯示出因應供應鏈的網絡結構而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