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上古史可說是雅典、羅馬及君士坦丁堡三座城市的故事。雅典曾擊敗波斯帝國,稱雄希臘世界,並以她早熟、無與倫比的文化成就影響後世。羅馬建立有史以來唯一環繞地中海的大帝國,樹立帝國治理典範。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拜占庭帝國(或當時人自認的「羅馬帝國」)除了繼承希臘古典文化及羅馬帝國典範,還接受影響至今的普世基督教信仰,集三者大成於一身。
拜占庭帝國因為地緣之故,在歷史上扮演著其他不同宗教及文化傳統的匯聚之處;居於兩海、兩陸之間的君士坦丁堡更是如此。拜占庭帝國超過千年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萬城之后」的歷史,且越晚期越是如此。有人說在帝國黃昏時,拜占庭皇帝無異於君士坦丁堡市長!《幽靈帝國拜占庭》(Ghost Empire)因此以君士坦丁堡的故事來代替拜占庭帝國的故事。一四五三年後,奧圖曼帝國繼續「萬城之后」的光輝,成為伊斯坦堡,因為這消逝城市代表著經典文化、政治典範及宗教意識形態的魅力結合,因此即使肉體消失,但魂魄不散,繼續轉世化身,發光發亮。相形之下,羅馬和雅典早已褪盡光華,在中古成為廢墟;前者千年後在文藝復興重拾生機,後者更需等到二十世紀下半才能復原。
君士坦丁堡歷史既然是拜占庭帝國的歷史,那費德勒與兒子喬的伊斯坦堡之旅便成為他們神遊拜占庭帝國歷史之旅。這城市是小宇宙,也是個大弔詭。皇帝君士坦丁希望建立一座全新基督教城市,但市區布滿他四處搜刮的異教藝術作品;基督教帝國獎勵異教學術,提供講座。拜占庭沒有任何教會淵源,皇帝必須四處蒐羅基督教聖物來支撐首都的屬靈地位,但後來窘迫的皇帝被迫在西方兜售救急,甚至劫掠一空。君士坦丁堡主教獲得皇帝支持,卻因此成為其他牧首攻擊箭靶;他可以是皇帝政治左右手,甚至代理人,卻也常制肘皇帝。拜占庭帝國初期尚稱雄偉,仍可視地中海為「我們的海」(mare nostrum),但從七世紀起成為以巴爾幹半島及小亞細亞為根據地的中型帝國,開始扮演基督教世界的守門員,抵擋伊斯蘭狂潮;在一二○四年後,帝國只剩省的規模,最後甚至是個城市,但皇帝始終堅持超強帝國的自尊及自負,卻也強烈意識到時不我予。她金碧輝煌的藝術可以用聖索菲亞教堂精緻閃爍的鑲嵌畫代表,或令人聯想到藝術家克林特(Gustav Klimt)的作品,但了解拜占庭後半部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只是金玉其外,包括皇冠珠寶是用玻璃代替。
費德勒在接受訪問時說他的《幽靈帝國拜占庭》是三分之二歷史,三分之一旅行日誌,但其實這更結合親子關係探索,自己移居澳大利亞之愛爾蘭族裔家族史、甚至個人沉思,這些都以清楚文字及簡明段落,來敘述拜占庭的複雜故事,時而夾雜輕鬆插曲,例如瘋狂計程車司機或迷人傳統點心店不敵連鎖速食店,或是個人沉思,例如這次伊斯坦堡之旅的過渡禮(rite de passage)意義,是他自己或喬的成長?這是相當奇特組合的文類,卻值得肯定:現代與過去時空穿越交雜,主題嚴肅卻又輕鬆,輕盈但有分量。以前類似作品可能在歷史知識都過於輕薄短小,但《幽靈帝國拜占庭》絕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