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介文、陸孝立觀點:國際碳權市場與交易所發展概況

2023-08-15 05:40

? 人氣

臺灣碳權交易所進駐高雄軟體園區。(圖/加工處提供)

臺灣碳權交易所進駐高雄軟體園區。(圖/加工處提供)

台灣碳權交易所8月成立,而新加坡早在2021年就成立CIX碳權交易所,顯見國際重視程度。國內企業於現階段可採取的行動,包含理解企業所承諾或面臨的減碳需求,並仍以減量為優先考慮步驟,過程中再評估碳權如何支援減碳需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碳有價的觀念,已經從倡議走向實際,更加大了企業推動減碳的力道。而推動減碳過程中,企業可能基於成本、技術、業務變動等因素,造成排碳減量不足;但企業仍舊必須達成自主承諾,或極力減少排碳成本。此時,可透過交易取得的碳權(Carbon Credit)就會成為減碳過程中的助力工具。

隨著2023年2月15日《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公告,讓「減量額度」(同碳權概念)的移轉、交易與拍賣確立了法源;而碳權交易所的成立訊息,更是讓國內看見碳交易市場的到來。本文將透過國內外市場觀察,探討碳權市場與交易所的發展概況,並提出企業應用上的考慮。

淨零排放承諾 多國建立碳權運用具體需求

由於各國陸續進行淨零排放承諾,因此基於強制性碳權或自願性碳權的交易市場也陸續形成。根據世界銀行於2023年5月出具的「State and Trends of Carbon Pricing 2023」報告,說明了目前全球已有約23%碳排放量受到碳稅或碳交易系統管制(World Bank, 2023),較10年前的7%成長了16%。而在價格表現上,超過一半的碳市場或碳稅價格持續成長。目前各地實施的碳定價機制已達73個,涵蓋全球共2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而從碳交易市場或碳稅所產生的金額,已達到1,000億美元,其中大約40%用於綠色支出,10%用於補償家庭或企業。

就碳權發行狀況而言,報告指出較2021年來看,全球碳權的發行與註銷量略有下降,但仍高於前幾年水平。在2022年共核發約4.7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碳權,其中來自於獨立碳權機制(如VCS、GS)約占58%,約有9.3%為國家核發的碳權。而越來越多的國家正考慮建立國內的碳權機制,並與國內排放交易體系與碳稅共同規劃,以建立碳權運用的具體需求。例如印尼和越南在2022年皆已開始規劃建置。

因應綠能持續大步發展,台電規劃「綠能加儲能」,打造區域分散式電網發展,同時強化電網系統穩定及綠能有效利用最大化,加速邁向淨零排碳目標。圖為台電台南鹽田太陽光電場及儲能設施。(台電提供)
各國陸續進行淨零排放承諾,因此基於強制性碳權或自願性碳權的交易市場也陸續形成。(示意圖,台電提供)

報告也提及,企業自主承諾而自願性的採購需求,仍是市場主要驅動力,但基於合規/合乎契約需要等的採購需求將持續提升。另外,過去一年於國際交易所內各類碳權的買賣價格因碳權品質的批評聲浪導致略降,其中以自然為基礎(Nature-based)的碳權價格下跌最多。

雖然碳權價值於過去一年出現減損,但長期仍有高度展望。報告結語中,說明新投資人、金融商品、技術平台以及服務提供者,都正在為未來10年發展準備。而未來措施,都將以促進碳權相關機制的標準化與提高信用市場的透明度為主要訴求,以持續鼓勵市場成長以及企業行為的誠信。除此之外,《巴黎協定》的第6條(Article 6)也逐步推進,促成更多國家透過簽署雙邊合作協議的方式,以從國際間取得具有授權的溫室氣體減緩量,並進一步達成國家自主減碳貢獻以及企業減碳需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