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議題一向被視為國安層級的挑戰,但社會探討這項議題時,卻仍多以傳統的銀髮思維主導政策與產業方向,亦即聚焦對經濟負面衝擊、退休金不足等。事實上,金融才是健全高齡化社會的關鍵觸媒。
根據國發會2022年發布最新人口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加入「超高齡社會」俱樂部,屆時,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0%以上,比世界平均比例高2倍有餘。台灣少子化、老化速度堪稱全球之最。
雖然高齡化議題一向被視為國安層級的挑戰,但社會探討這項議題時,卻仍多受傳統的社會福利思維主導,亦即聚焦對經濟負面衝擊、退休金不足或擴大高齡社會福利(以及財源)的方向去思考。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長期單靠公共資金做好高齡社會因應的準備,不少先進國家已擺脫全靠公共資金負擔的觀點,清楚認知若能推動高齡產業發展,並找出商業模式達成永續,不但可達成民眾、政府及投資者的多贏,更將為國民帶來高品質老後生活的契機。
金融化才能健全「高齡化」
要達成可持續性的高齡服務商業模式,其中癥結,需要創造一個資金流循環,讓高齡關鍵服務如醫療、長照等,能引進私部門資金,加速產業化發展、提升效率,同時讓投融資者獲得合理收益。換句話說,「金融化」才是健全「高齡化」的關鍵觸媒。
尤其,台灣2023年超額儲蓄將達到新台幣3.1兆元,累計4年的超額儲蓄高達13兆,已超過GDP的一半,獨步全球。而根據「台灣高齡社會退休生態觀察指標」調查發現,未退休者退休準備工具前3名依序為定存與儲蓄(56.6%)、保險(43.4%)、股票(37.9%),一方面雖顯示台灣人儲蓄意識普及,卻也顯示出由於高齡金融商品選擇少,民眾也只能以存款、保險等既有工具做因應,是以超額儲蓄去化難,也是可預期的事。因此,如何配合高齡社會的需要,開發更多元、更前瞻的高齡金融商品,讓社會大眾獲得收益保障生活的同時,讓資金持續循環,進一步支持高齡產業的發展。先進國家正為這個目標做出努力,其中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更是蔚為主流。
美國醫療保健REITs正夯
以美國為例,REITs在醫療及長照領域的成長可追溯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當時政府削減補貼和不斷上升的醫療保健成本,使得一些醫療系統出售其不動產以獲得現金。REITs可以在公開市場上出售股份以籌資購買不動產,然後將租金作為股息分配給投資者。90年代,REITs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醫療辦公樓(MOBs)上,因為面臨財務壓力的醫療服務提供出售部分建築物並租回空間,以獲得資金重新投資於其核心業務。截至2021年,美國的上市醫療照護REITs共有18家,市值總計達到1,200億美元。這些REITs擁有7,182處房產,占所有醫療保健不動產的8%。由於上述統計只有涵蓋上市的REITs,實際上REITs的占比應該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