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已經注意到防汛重要性。2012年北京水災造成79人死亡之後,習近平當局呼籲各地政府建設「像海綿一樣的城市」:利用屋頂花園、透水鋪面、地下儲水箱和其他類似海綿的設施來吸收大量降雨,然後慢慢將降雨釋放到河流或水庫中。自那時以來,從北京北部到重慶南部的許多中國城市都承諾進行「海綿城市」建設。
然而根據《彭博》(Bloomberg News)報導,一些專家認為「海綿城市」並沒辦法應對極端降雨,因為這次颱風「杜蘇芮」在華北引起災情,「海綿」設施未發揮應有作用。
例如全中國第一座「海綿機場」北京大興機場,有美麗湖泊、儲水箱和排水系統設計,用以吸收約1300個奧運游泳池的雨量,但在北京市遭遇史無前例的暴雨時,部分跑道仍被水淹沒。在鄰近的河北省邢台市,儘管自2016年就開始增設「海綿」設施,也難以抵擋強降雨。邢台幾天內下了兩年份的雨量,洪水成災,截至1日已造成5人死亡,4人失踪。
2018年,河南省宣告投注人民幣534億元(約新台幣2312億元),將鄭州打造成「海綿城市」,興建集雨環境、在河岸打造生態緩衝地帶、使用高滲透性材料建造道路。3年後,鄭州發生嚴重水災,造成380人死亡,損失約41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810億元)。
澳洲國立大學氣候變遷研究專家徐宏彰(Hongzhang Xu,音譯)表示,中國「海綿城市」戰略有一個問題就是未考慮到極端天氣事件,這起初是相當不錯的計劃,因為它希望以一種全面和整體的方式來解決城市治水問題,但問題就出在於「忽略了像山洪爆發這樣的極端事件和災害。」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北京研究員李朝(Li Zhao)的說法,中國「海綿城市」戰略治水設計是基於2014年之前30年的降雨量,而目前的極端天氣事件遠遠超出這些系統設計所能應對的範圍。
北京非營利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表示,「海綿」戰略在極端情況下是不夠的,需要與其他措施結合,未來應該考慮如何應對更大的降雨量,並從最近的重大洪水事件中吸取教訓,即使是真正的海綿也有吸收極限。
為了提高「海綿城市」的能力,徐宏彰建議恢復清朝時期建造的水道,用於排放洪水和引水。他還表示,中國當局應該改進預警系統,以減少損害,城市設計應該因應不同城市的特點和需求來進行個別化的處理,想要「一刀切」或通用一套解決方案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