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本能」是超越理性決策分析的「自發衝動」。毫無疑問,自發衝動源自信心,而信心是任何充滿活力經濟的關鍵基礎。羅奇認為,中國在新創企業精神的「動物本能」不虞匱乏,因此誕生了阿里巴巴、騰訊、美團、滴滴出行等優秀的人工智慧網路平臺。但中國嚴重缺乏消費端的「動物本能」,而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資本收入的貧乏。
資本收入也被稱做「被動收入」,是相對勞動收入的「主動收入」而言。美國家庭的資本收入與勞動收入比大約在4:6。從過往績效來看,美國的房市、股市長期向好。雖然短期的回報由市場決定,但長期的實質投資回報大約每年7%左右。而資本收入所帶來的財富效應,讓非必需性消費(discretionary consumption)包括奢侈品、汽車、家電、服飾、娛樂、旅行及酒店等的支出,成為提高生活品質與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因素。
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在近年「房住不炒」的政策影響下,投資價值大幅降低。而股市更是長年乏善可陳。例如,美股早就漲破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高點數倍,但上證指數目前略高於3000點以上的點位,卻僅及2007年6124高點的一半。在欠缺財富效應,勞動收入又增長緩慢的情況下,確實難以激發非必需品消費的「動物本能」!
但另一方面,資本收入帶來的財富效應也是兩面刃。1980年代以後美國企業愈來愈多以產業外移、外包來減少成本。製造業愈加空心化,產業結構更往金融業傾斜。資本收入的比例提高,勞動收入的比例降低,成了廣受批評加劇貧富懸殊的元兇!
例如,著名的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就提出資本主義的關鍵定律:長期而言,資本報酬率(r)大於經濟成長率(g),即r>g。長此以往,資本報酬率超過經濟成長率,將導致資本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貧富懸殊自是難以避免
然而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中,金融市場的財富效應遠遠沒有發揮,不僅「r>g」不能成立,財富效應甚至為負,進一步限縮了非必需性消費帶來的經濟擴張刺激作用。以美國股市與經濟為例,比起金融海嘯前的高點,美股已倍增高達2倍(標普500)至5倍(納斯達克),但其實美國同期GDP只增長了60%。皮凱提所言的關鍵定律「r>g」非常明顯。反觀中國大陸的股市與經濟,上證指數只及金融海嘯前高點50%,然而同期GDP卻已成長5倍有餘!股市不但未能成為人民財富保值增值、帶動消費,擴張經濟的助力,反而成為扯後腿的阻力?
或許羅奇及其他經濟學家的呼籲進入了決策層的雷達視野。上月底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以積極的表述強調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這意味著下階段資本市場改革的重心,將包括滿足民間儲蓄保值增值和優化資產配置的需求。投高居民財產性收入,藉此達到恢復和擴大內需消費的效果。果然,政治局會議記錄公布後,立刻提振市場信心。投資者憧憬各部會將迅速跟進落實救市招數,令股市整體氣氛良好。一週內大陸股市兩次長紅,大型券商股的漲停更是引發不少遐想。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幾十年來的經濟建設有目共睹,顯示歷年執政團隊的高效成績。然而,要將生產與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雙循環的經濟增長導向,卻面臨內循環消費謹慎的困難。畢竟,決策者推動基礎建設容易,要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性卻非易事。
固然都市化與勞動收入提高都緩步拉高了人們的消費能力,但儲蓄心態的調整、消費意願的再昇華,還有待社會保障制度消弭「四座大山」的不確定性,以及優化金融市場制度,讓資本報酬率至少約略等於經濟成長率(r=g),使普通受薪者的儲蓄也能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果實,如此內需消費市場「動物本能」的活力才有望進一步釋放!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