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像「福灣巧克力」那樣,打出「100%臺灣產」的名號,追求高附加價値進行販售的公司以外,即使想用自己的品牌賣巧克力,因為經驗不足,無法保持可可豆的品質穩定,外國進口的價格又遠比國內的便宜。從製造商的立場來看,易陷入「進口非洲或中南美洲產的可可豆,不就好了」的短視近利思考。
還有,屏東縣擁有氣候佳與土壌優渥的良好條件,盛產芒果等的水果,以及洋蔥等知名品種的蔬菜。農民們都想要種植可以「賣得好價錢」的農產品,因此,如果沒有戰略性地鼓勵轉作可可,感覺一切似乎就會半途而廢。
在內埔鄉四處巡視可可農場之際,發現了可以體驗製作巧克力的咖啡廳。參觀店內的展覽品時,筆者注意到一則日治時代的新聞剪報,內容是關於「森永製菓計畫在臺東種植可可」。根據店內導覽員的解說,「在報導中出現的、當時種植可可的村落,至今仍使用森永這個地名」。查了地圖之後,可以確認在臺東縣最南端的深山裡,與屏東縣交界的地方,仍然現存一處名為「森永」的村落。
即使在日本戰敗離開,進入中華民國的時代,森永聚落的舊址仍保留了「森永」兩字作為村名。筆者壓抑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的強烈好奇心,於是另外安排行程造訪當地。
「森永村,全都被燒毀了」
在前往臺灣最南端的墾丁的途中,地圖上如「番薯尾」般細長的地方,有橫貫東西的南迴公路。這幾年,因為隧道開通,連結西半部到東半部的車程縮短到約30分鐘,由高屏地區經南迴公路進入臺東縣,就會遇到彷彿與世隔絕的森永村。
利用車子的導航抵達了目的地「臺東縣逹仁鄉公所森永村辦公處」。實際上到了附近,卻完全沒看到森永兩個字,原本有點擔心,懷疑是否真的有這個地方。直到發現村落的入口處立著一塊「森永教會」的招牌,確定了森永村的存在,才放下心中的一顆大石頭。
一爬上陡坡,前方就是目的地。從名稱來看,以為是鄉公所的辦事處,目前作為「森永村活動中心」,提供場地讓老人們製作一些手工藝。先不論日文講的流不流利,年長一輩的原住民有很多人會講日文,筆者用日文向一位戴著帽子的年長者詢問:「請問這裡是森永村嗎?」對方用生硬的日文回答:「對,這裡是森永,以前有製作牛奶糖的工廠喔。」
「我的部落名字是烏力。我的父親是武田清輝(タケダセイキ),當過日本兵,也上過士官學校。雖然他教了我許多日文,但太久沒使用,就忘光了……」混合著簡單的日文和中文對談,排灣族的烏力擔任過村長,中文名字姓林,他出身的部落是舊社大古(Talilik),從這裡更往深山裡去。
「1953年,我們從舊社大古遷移至此地,本來這裡有森永的工廠和宿舍,全部都住日本人,但是戰爭結束後,日本人把這裡放火燒掉後才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