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對「歷史關頭」到來的覺知:《島嶼歷史超展開》選摘(2)

2023-08-15 05:10

? 人氣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的想法與《希臘羅馬名人傳》一書的古典書寫傳統,有所不同。因為在古典書寫傳統中,往往視自然環境為永恆不變,人性發皇則仰賴於普遍倫理典範,人地互不相關。但臺灣歷史在17世紀的快速超展開,關鍵因素即在於周邊國際關係、地緣政治所定義的地理區位發生變化,多元移民隨後紛沓而來,引進了種種新技術、新思想。為了讓讀者瞭解地理區位與人地互動如何造就了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重要「常數」─或者說如何成為了持續影響臺灣早期歷史發展的「貫時性結構」─本書才特別以「概念對比」的方式,來書寫上述3章。這就如同將這些因素擬人化,並以合傳方式陳述一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1章〈島嶼與陸岸〉涉及一系列的評估:首先,若以島嶼的規模及島嶼的特殊人文發展為量尺,臺灣島及島上人群發展跟世界上哪些島嶼比較接近呢?再者,島嶼與其周邊陸岸的關係,是影響島嶼發展樣態的關鍵之一,那麼臺灣與陸岸的關連為何?我們能從其他的島嶼案例得到什麼啟發?透過這一系列的評估,我們心中大概能有一些粗略的概念,作為掌握後面各章節內容的基礎。

第2章〈要衝與飛地:小琉球與虎尾壠〉,接續參照全球各地海島在16至17世紀與歐洲人接觸之經驗,來探討臺灣原住民居住的區位,對於他們命運的影響。第3章〈海盜還是傭兵:為何林鳳不能,鄭芝龍能?〉,探討16世紀晚期到17世紀初期出沒於臺灣的特殊海上人群。第四章〈唐人二代目:鄭森與何斌的困境〉,說明這些海上特殊人群各自的集體生活與認同。

第5章〈討海還是作田:早期臺灣唐人〉,探討唐人移民臺灣的契機與臺灣海岸微地形對於人群定住意願與模式的影響。第6章〈逆風而行:鄭經、小培德與范霍根虎克的憂鬱〉,陳述當時於臺灣建立轉運口岸的荷蘭人與持續於閩南抗清的鄭氏集團,在時代變化下力求生存之努力。第7章〈屬國還是府縣:海外移民的歷史歧路〉則探討華南海外移民在18世紀前期,共同迎向新時代卻開展出不同命運的軌跡,用以對照臺灣當時的發展。

在全書7章所書寫的內涵當中,第1章〈島嶼與陸岸〉所指出的地理結構因素,是理解第2章〈要衝與飛地:小琉球與虎尾壠〉非常重要的先行準備。但在此之後的章節,則不再詳述其對人地互動的影響,只在第5章〈討海還是作田:早期臺灣唐人〉,才特別針對17世紀唐人移民與臺灣西南沿岸微地形的互動,說明這段臺灣歷史關鍵轉變時期,是如何受到地理形勢所塑造。至於其他各章所選出、作為合傳對比的人物,本書所要指明的,並非他們個人生活的細節。而是從歷史結構的角度,去揣測他們生涯中,面臨決斷的「命運關頭」之樣態。他們與時代的交鋒,往往也是同時代的許多人們,所不得不共同面對的。在有限的選擇中,這些人物的決斷,使他們走向極為不同的人生軌道,並牽扯了同時代其他許多人後續之命運。但在那個關頭降臨之刻,無人得以知曉未來演變。

本書所點出影響歷史的結構性因素,迄今仍多或少仍然支配著我們的命運。只是,歷經400年島內島外來來回回的過程,臺灣島的住民逐步取得了應對這些支配性力量的各式各樣的能力。與400年之前,首度遭遇這些歷史結構性力量的個別人物相比,當今臺灣人蓄積的集體力量已非吳下阿蒙。作為島民,我們如何正確覺知到我們這個時代「歷史關頭」的降臨,並做出堅定抉擇,將能大幅扭轉島民全體與周遭遠近各地人群的未來路徑。因此本書乃是臺灣歷史研究者,貢獻給生活於民主體制下的一般國民必要的參考資料。接下來的第1章,便開始探討作為歷史發展「貫時性結構」的島嶼特徵,以為後續各章節之準備。

20230809《島嶼歷史超展開》立體書封。(圖:春山出版提供)
《島嶼歷史超展開》立體書封。(圖:春山出版提供)

*作者為荷蘭萊頓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島嶼歷史超展開: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人們與臺灣》(春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