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李景欣(Howard Dee)
身為華裔的菲律賓人李景欣(Howard Dee),1975年與牧師阿拉內塔(Francisco Araneta)創立阿西西發展基金會(ADF),目前已經實施4123項計畫,協助逾1050萬菲律賓人。此後李景欣曾於1986至1990年間,代表菲律賓派駐教廷及馬爾他大使。隨後還於1990年代協助菲律賓政府與國內的共產黨和談。
麥格塞塞獎委員會指出,李景欣集會時從不自居為「領導者」,而是「召集人」,半世紀以來默默為菲律賓人民付出,追求社會正義,李景欣則解釋:「關愛他人是身為人的表現,除非我們行為公正,否則我們並非人類。」
印度:瓦特瓦尼(Bharat Vatwani)
《美聯社》(AP)指出,印度有40萬無家可歸的民眾飽受精神疾病所苦。精神科醫師瓦特瓦尼有鑑於部分街友罹患精神疾病,卻無人得以治療,決定與太太在1988年建立施拉達康復基金會(Shraddha Rehabilitation Foundation),專門治療患有精神疾病的街友,提供他們免費的庇護所、食物以及精神治療。
瓦特瓦尼至今已經治療逾7000名患有精神疾病的街友。高達95%經瓦特瓦尼治療的街友,得以和家人團圓。讓麥格塞塞委員會盛讚他治癒病患的巨大勇氣與同情心。瓦特瓦尼說:「在印度或是亞洲,罕有人能理解精神疾病的議題。那使得我們追尋事件起因,並促使我們繼續前行。」
印度:王曲克(Sonam Wangchuk)
另一位來自印度的得主王曲克(Sonam Wangchuk)則是偏鄉教育工作者。1988年,他獲得工程學位之後,創立拉達克學生教育與文化運動(Students’ Education and Cultural Movement of Ladakh),協助克什米爾東南部,高海拔、人口僅30萬的拉達克(Ladakh)學校改善教材,考過政府舉辦的大學入學考試,當時有95%的學生曾有無法通過考試的經驗。
1994年,王曲克開創「新希望行動」(Operation New Hope),以社區為驅動力,改革教育系統,訓練約700名老師,以及1000位村莊教育委員會(Village education committees)的領袖,由他們進一步影響學生,讓當地學生逐漸成長,大學入學考試通過率從1996年的5%驟升至2015年的75%。王曲克現在仍在想著如何幫助拉達克人,更自信表示:「可能性永無止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