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1998年與2022年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VS)結果,全球國家的價值觀分佈正在發生變化。對此《經濟學人》10日刊出分析文章指出,包含中國在內的獨裁政權常指責西方將普世價值觀強加給其他國家,這份研究證明了這些獨裁者的說法是錯誤的,包容、自由表達和個人追求仍是推動進步的最佳途徑。
在1981年,全球有超過40%的人口生活在極端貧困中,不過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一些學者認為也許隨著人們脫離貧困、經濟水準上升,世界各地的基本價值觀將開始趨於一致。
當時,密西根大學教授英格哈特(Ron Inglehart)發起了一個全球性的調查項目,旨在測試類似的假設:隨著人們擺脫貧困,他們的價值觀也會改變,就像過去人們脫離貧困進入中產階級時的變化一樣。這意味著他們可能會重視教育、個人經驗和理性思考,而不僅僅是宗教和國家傳統權威。
英格哈特認為,可以通過定期民調來揭示世界各地人們的基本價值觀變化,例如「宗教在您的生活中有多重要?」「您願意與外國人住在一起嗎?」以及「您是否相信大多數人?」
如今,英格哈特創建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VS)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社會研究網絡。每隔約5年,研究人員們都會在數十個國家進行民調,以探討在兩個主要維度上不同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傳統vs世俗理性價值觀以及生存vs自我表達價值觀。
首先,傳統vs世俗理性價值觀的維度反映了宗教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對上帝、祖國和家庭權威的重視。傳統社會強調宗教和家庭的價值,尊重權威,但對國家權威則較被動。而世俗理性社會則較為開放,強調個人主義和理性思考,相對支持自由主義價值觀。
第二個維度則關係到後工業社會中的生活安全感和個體自主權。生存價值觀的社會著重經濟和身體上的安全,但幸福感較低,人際信任度較低,對多元性不寬容,支持傳統性別角色,且可能傾向支持威權政府。而強調自我表達價值的社會則強調信任、主觀幸福感和公民參與。
根據英格哈特的觀點,安全感與不安全感是影響人們思考方式和價值觀的核心因素。在不安全的環境下,人們更傾向於尋求宗教和家庭的庇護,它們在災難時提供支持和解釋。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基本的不安全感逐漸減少,世界各地的人們或許會開始更加關注個人的思考和表達。
然而根據今年公布最新的調查結果(涵蓋2017-22年)顯示,40年後雖僅有8%的全球人口仍處於極端貧困中,但人們對繁榮將培育自由和寬容的期望落空。世界各地的眾多民眾仍固守傳統信仰,有時甚至持有不寬容的觀點。儘管他們的財富增加,卻往往對他人抱持區分自己人與他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