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深入而論,藍白兩股勢力在上述多數議題不難達成某種程度上的共識,只有「兩岸」和「所得重分配」這兩道題目才是雙方理念對接的深水區。
兩岸方面,藍營在全代會上表述的立場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反對台獨、反對一國兩制」,白營則相對模糊,只有柯文哲過去擔任台北市長任內為舉辦雙城論壇時提出的「兩岸一家親」,以及他口頭表述的「朋友要多、敵人要少」而已。藍營當然可以指稱柯文哲過去的說法只能做為台北-上海城市交流層級的基礎,遠不能滿足兩岸高層政治互動的需要。但如果白營無條件接受藍營環繞「九二共識」構成的兩岸論述,恐怕會造成一大塊選民出走,而不利於推動政黨輪替的最終目標。
所得重分配方面,藍營許多選民期待政黨輪替後能重新檢討軍公教退休金改革,也因為他們多數是「有產階級」,對居住正義相對保守。反觀白營多數的支持者是對當前台灣社經結構最感到焦慮的一群—他們普遍擁有高學歷,卻在薪資、購房及成家等問題上倍感挫折,因此他們絕不樂見補發被刪減的退休金給軍公教退休族,也對興建社會住宅和推動「囤房稅」等有助於平抑房價的措施非常關注。如果藍營主事者不能適度接納白色選民的主張,並且設法安撫自身支持者基於自利的反彈,那麼藍白合也注定只能是空中樓閣。
針對上述兩個問題,筆者試著提出以下解方:
兩岸:藍白可嘗試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做為整合的基礎,搭配「反對台獨」及「反對一國兩制」,整合成「恢復兩岸和平交流」的論述包裹。至於「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及「兩岸一家親」等爭議性比較大的概念或詞彙,則應避免使用或少談。
所得重分配:藍營必須對興建社會住宅、推動囤房稅等有助於平抑房價的政策勇於表態,至少要比當前民進黨政府的「裹小腳」、「做半套」房地產改革更有感,才能爭取年輕選民的支持。
「藍白合」的下階段步驟:二軌先行、夯實地板、建立護欄
探討完理念的方方面面,藍白整合總是要跨出第一步,這點可以借鑑國際談判的常見模式,先從雙方具代表性的學者以個人身份就各項議題展開對談,再進展到雙方智庫的正式對話,如此步步為營,對雙方高層到基層的理念與情感交流方有助益。
藍白合的地板,則是國民黨朱立倫主席正在推動的藍白部分區域立委選區整合。這部分由於全台選區各有不同、筆者所知有限,就不著墨太多,只能強調越早、越大程度完成區域立委整合,對創造終極藍白合是有正面作用的。
至於「建立護欄」的概念,則取法拜登政府之前提出的「美中競爭而非鬥爭」的思路。藍白同屬在野陣營,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然而撇除雙方支持者組成及理念的差異,「誰主誰從」也是能否整合成功的關鍵。部分媒體評論提出在野陣營可以將11月20日登記參選日視為彼此整合的最後「D Day」,在此之前則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以「類初選」方式讓非綠陣營各組人馬展開競合,最終由民調最高者參選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