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你長大,可能沒有工作。人類還有什麼能力勝過AI?:《21世紀的21堂課》選摘(1)

2018-09-21 05:10

? 人氣

「失業的威脅不只是因為資訊科技的興起,而是因為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的融合。」(示意圖,Chainless Photo/@Flickr)

「失業的威脅不只是因為資訊科技的興起,而是因為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的融合。」(示意圖,Chainless Photo/@Flickr)

我們完全無從得知,2050年的就業市場會是什麼樣子。一般同意,機器學習和機器人將會改變幾乎所有工作,從製作優格到教導瑜伽都無法倖免。但談到這項改變的本質及急迫性,各家觀點也就眾說紛紜。有些人認為,只要十年到二十年,就會有幾十億人成為經濟上多餘的存在。但也有人認為,長遠看來,自動化的影響也會是為所有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帶來更大的繁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所以,我們究竟是真的處於危險動盪的邊緣,又或者這再次只是盧德份子歇斯底里的妄言?這很難說。早從十九世紀,就開始有人擔憂自動化會造成大量失業,但至今從未出現這種景況。自工業革命揭開序幕以來,機器每搶走一項舊工作,也會至少創造一項新工作,而且平均生活水準大幅提高。但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這次情況不同,機器學習將會真正讓整個情勢徹底改變。

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過去,機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體能力得以與人類競爭,而人類則是在認知能力仍享有巨大優勢。因此,隨著農業和工業的工作邁向自動化,就出現了新的服務業工作。這些新工作需要人類獨有的認知技能:學習、分析、溝通,特別是必須理解人類的種種情緒。然而,人工智慧(以下簡稱AI)已經在愈來愈多認知技能項目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的情緒。而且,除了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之外,我們並不知道還有什麼第三種領域,讓人類能夠永遠勝過機器。

不止台灣,全球對數位創新所面臨的世代挑戰共感壓力。面對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科技浪潮,21個APEC成員經濟體與超過30位數位創新領域的大咖們這次將齊聚台北,共同面對數位創新的時代挑戰。(圖/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過去,機器主要是在原始的身體能力得以與人類競爭,而人類則是在認知能力仍享有巨大優勢⋯⋯然而,人工智慧已經在愈來愈多認知技能項目上超越人類,包括理解人類的情緒。」(示意圖,Peshkova via Shutterstock)

必須體認到的一項關鍵在於:AI革命不只是讓電腦運算更快、更聰明,AI更搭配了在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種種突破。我們愈瞭解是哪些生化機制在支撐人類的情感、欲望和選擇,也就愈能分析人類行為、預測人類決策,最終取代人類的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

過去幾十年,由於在神經科學和行為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讓科學家能夠「駭進」人類,更清楚瞭解人類究竟是如何做出各種決定。事實證明,我們從選擇食物到選擇伴侶,都不是出於什麼神祕難解的自由意志,而是數十億神經元在瞬間計算各種可能性的結果。過去大受讚譽的「人類直覺」,其實只是「辨識模式」罷了。優秀的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對路況、投資或談判交涉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直覺,只不過是辨識出了某些一再出現的模式,於是能夠閃過漫不經心的行人、拒絕無力償債的借款人、戳破心懷不軌的騙子。而且,那些領域的研究同時也證明,人腦的生化演算法距離完美還有很長一段路。人腦會想走捷徑、想根據不完整的資訊快速找出解答,而人腦的迴路也顯得過時,整套機制適合的是過去的非洲大草原,不是現在的都市叢林。也就難怪,就算是優秀的司機、銀行經理和律師,也會犯下愚蠢的錯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