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各大零售品牌紛紛投入電子商務及非接觸式購物,期望讓業績可以持平,但隨著疫情告一段落、消費模式開始回到從前。根據美國電商媒體Digital Commerce在2023年2月時做出的調查顯示,消費者的電商支出成長率僅剩下10.7%、連續6季低於預期,而且在2022年疫情趨緩時,電子商務的銷售率也僅佔美國零售總額的14.6%。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台灣,根據未來流通研究所的統計,目前的電商滲透率也僅有11.5%,預估在2030年也只能達到20.3%,電商似乎在發展上碰到了瓶頸。
除了電商滲透率不如預期之外,電商最引以為傲的手法-直播,似乎也開始出現頹勢。直播的商業模式在2016年時興起,由阿里巴巴的「光棍節」活動開始,而2019年開始逐漸成熟,而2021年時,在中國一年的直播銷售額就達到3,000億美元,也讓各國開始跟風,但IG(Instagram)在2023年3月16日宣布關閉在直播中標記產品的功能、Meta決定將重點轉到Reels,取消了Facebook、Instagram上的直播購物功能,而美國直播購物新創公司Firework最近也裁員10%,為什麼直播開始出現開始不被看好,其實有以下原因:
一、無法跨出同溫層
根據研究公司Morning Consult的調查顯示,有78%的受訪者沒有參加過直播活動,只有31%看過或聽過。
二、發展碎片化
在中國,因為直播的購物市場以淘寶、抖音為主力,有完整的平台,但在其他國家的發展上,各品牌找的平台直播商各不相同,商業模式也不一樣,讓消費者要「學習」各家不同的模式,會降低使用的頻率。
三、參與率逐漸下降
抖音發現,如果購物內容超過用戶動態的10%,使用者在App上的使用時間及參與率就會下滑,讓抖音不得不讓用戶的商業訊息從30%降到20%。
四、退貨率高
直播的氣氛讓消費者容易衝動購買,甚至讓商品轉換率高達40%,但激情過後,退貨率也驚人,也增加平台處理金物流的負擔。
唱衰直播的人不少,但覺得直播好的人也不少。像富邦媒在股東會時,董事長蔡明忠就認為台灣的滲透率比起南韓、美國、中國,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而且未來電視購物的部分,還要轉型成為直播電商,與線上購物一起擴大momo生態圈。
另一方面,跨國AI公司iKala發布的【2023網紅行銷趨勢報告書】,也顯示出以下趨勢:微型網紅人數大幅成長、短影音緊抓流量紅利、平台重視影音導購變現, 以及社群促購行為蓬勃發展。畢竟數位廣告的成效愈來愈差,品牌需要更好的轉換率,就必須多方嚐試,直播行銷作法和機會,也會更加多元化。成功的直播操作手法,才能真正吸引消費者注意力,願意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