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上述刺激成長的招數效益已經遞減,因為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時期,房地產的泡沫化就是其中之一。北京透過增加借貸與房市的榮景保持成長,房地產甚至一度超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5%。中國在新冠疫情的早期雖然應對的不錯,加上美國消費者應對疫情的支出激增,這些發展卻進一步掩蓋了中國的經濟困境。等到房地產泡沫破裂、西方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下降、製造業萎縮、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整體經濟陷入通縮,中國這幾個月的經濟前景顯然黯淡無光。
比「日本式的衰退」還慘?
中國的經濟前景會暗淡到什麼程度?《華爾街日報》引述部分經濟學家的看法,認為北京如果不能積極救市、不採取措施重振民營部門的冒險精神,中國的經濟放緩可能將迅速陷入長期停滯,就像20世紀90 年代以來的日本。當時日本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導致長期的經濟停滯、通縮與有限成長。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問題是中國在房市泡沬破裂前,並沒有像當年的日本一樣成為已開發國家,其人均收入更是遠遠落後(中國去年為12850美元、日本42400美元、美國76400美元),這恐怕讓中國陷入更為不利的境地。
此外,中國的經濟疲軟可能也會影響民眾對習近平的支持,分析人士擔心,北京對內可能加強壓制、對外更加咄咄逼人,以此來應對經濟成長放緩、從而提高發生衝突的風險。在8月10日的一次政治募款活動中,美國總統拜登宣稱中國的經濟問題是一顆「定時炸彈」,可能會促使領導人「做壞事」。新華社對此強烈回擊,表示拜登只是用「抹黑中國」來解決美國經濟問題,強調「中國今年中國經濟復甦強勁」,外交部發言人則強調「西方政客與媒體誇大炒作中國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復甦,事實會證明他們是錯的」。
告別「中國世紀」
《華爾街日報》稱,自從鄧小平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過去四十多年中國一直在挑戰經濟周期、擁抱市場、對西方開放貿易和投資。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的人均收入在這段時期成長了25倍、8億多人擺脫了貧困(超過全球減貧總量的70%)。中國從一個飽受飢荒困擾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是美國領導地位的最大挑戰者。如同20世紀被稱為「美國世紀」(American Century),也有人將中國的崛起稱為「中國世紀」(Chinese Century)、甚至認為中國即將主導世界經濟和政治。
《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的經濟繁榮得益於國內基礎設施與其他硬資產(hard assets)的高額投資。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8至2021年間,這類投資平均每年約佔GDP的44%,全球平均水準僅有25%、2020年為20%。中國的投資佔比如此高昂,部分原因是「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國有銀行將存款利率定得很低,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廉價地籌集資金並為建設項目提供資金。中國因此新增了數萬英里的高速公路、數百個機場和世界上最長的高鐵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