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8月16日拂曉在屏東九鵬基地實施精準彈藥射擊測考,在基地旁守候的媒體成功拍攝到一枚在夜空中飛行,外觀與美國戰斧巡弋飛彈類似的武器。照片曝光後,各方研判是服役雖超過十年,但國防部迄今仍高度保密的「雄風二E」巡弋飛彈;若此一研判屬實,則這幀照片就成為該型飛彈的世界首度曝光。
雄風二E是1995年至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後,當時的李登輝政府為因應中共彈道飛彈威脅,除接受美方意見,建置以「愛國者飛彈系統」與「長程預警雷達」為核心的飛彈防禦系統外;也要求國軍研發能跨越臺灣海峽,攻擊大陸東南沿海內陸地區的「制壓作戰」武器系統,其中就包括雄風二E。
雄風二E的問世
當年我方之所以研發可執行「制壓作戰」的兵器,主要著眼點是迫使共軍將部分在我方打擊範圍內、對臺灣威脅較大的發射陣地後撤,改從離臺灣較遠的地區發射;這樣不僅可增加國軍反應時間,也能減少共軍飛彈來襲的方向,提升飛彈防禦系統的接戰效率。
但華府為充分掌控臺海情勢,不樂見國軍提升對大陸陸地的攻擊能力,因此對國軍發展「制壓作戰」兵器,始終持高度保留的態度;甚至在2006年底雄風二E研發工作即將完成之際,採取行動阻撓我方取得飛彈的關鍵零組件,避免讓當時不斷釋放激進臺獨言論的陳水扁政府,有機會於任內完成。
影響所及,繼任的馬英九政府雖然在2008年7月,決定不顧華府的「保留意見」,同意量產雄風二E;但因為美方的技術管制仍未解除,使量產時程被迫延後至少一年。
或許是因為華府始終持保留態度,加上不想太刺激中共,國軍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提及雄風二E時,刻意不用「巡弋飛彈」,代之以陳水扁政府時期的國防部長李傑,於2007年4月首先在立法院使用的「戰術性岸置火力制壓飛彈」(Tactical Shorebase Missile for FireSuppression, TSMFS);至於飛彈的影像,國軍更是從未對外發布。
值得一提的是,馬英九總統任內,國軍不但完成首批「雄風二E」的量產,也在第二任後期完成「萬劍彈」的研發並下達量產決心,大幅提升國軍制壓作戰的能量。中共相關文獻也顯示,在馬英九政府的第二任時,共軍對國軍「聯合制壓作戰」能量的提升,開始感到憂心。
雄風二E的運用構想
雄風二E服役迄今已逾十年,依照媒體報導,性能提升後的「增程型雄風二E」已開始量產,不僅最大射程增為1000至1200公里,也增加新型彈頭來對付不同的目標。
事實上,隨著國軍防衛作戰構想,從「整體防衛構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時期的「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調整為2021年後的「戰力防護、聯合制海、聯合國土防衛」,並強調用「遠距制敵」之手段來拓展防衛空間、增加防衛縱深、不讓共軍「速戰速決」後,國軍對雄風二E的運用構想,似乎也有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