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聚焦「中國的幻滅青年」,深入分析中國青年面臨的困境,包含失業、經濟不景氣、社會壓力以及對未來的失望感。中國政府對年輕族群的政策措施以及呼籲,與年輕人的實際情況存在著巨大的落差,這可能對中國未來社會和政治穩定造成深遠影響──逐漸變成一個失去動力的國家。
中共面臨的真正問題不是政治革命的威脅,而是年輕人對黨的抱負「安靜抵制」。為了實現中國夢的目標,習近平需要年輕人結婚、生孩子,扭轉少子化問題。為了將經濟重新集中於製造業,遠離消費性網路技術,他希望他們學習硬科學,而不是夢想設計電玩遊戲;希望更多年輕人到工廠上班。他告訴年輕人要「吃苦」。然而,許多年輕人不接受這麼做。
這是中國年輕人最艱難的求職季,每5名青年就有1人沒有工作。6月青年失業率攀升至21.3%,創下歷史新高,政府隨後宣佈暫停發佈相關數據。在廣東省惠州市,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裡,一家電子工廠正在招聘,月薪介於人民幣4500元至6000元(約新台幣2萬至2.6萬元),雖足夠支付基本開銷,但仍然有限。招聘文案還強調,新鮮人應該「努力工作,吃苦耐勞」。
有工作的年輕人也陷入掙扎奮鬥,一部分人已受夠枯燥乏味的工作。一位染著紅髮、在當地茶館工作的二十幾歲年輕人說:「我無法待在生產線上。」他的茶館工作月薪僅人民幣4000元(約新台幣1.8萬元),但他享受與客人聊天的時光。
這名年輕人姓張,已經工作7年,其中包括在工廠上班。他將一半工資用於支付房租,其餘寄回家,孝敬父母。然而,他難以想像哪天能夠買房、結婚或生子。他認為在惠州電子廠工作不會讓其處境有多大改善,而且廠房工作的壓力會讓他感到痛苦。他說:「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吃苦會讓你不快樂。」
中國絕非唯一一個年輕人感到憂慮的國家。將近一半的18至34歲美國人表示他們對未來缺乏信心。中國年輕人「躺平」,美國人則「安靜離職」。或許世界各地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都有幻滅的趨勢。然而在中國,這種情況似乎更為嚴重。
中國各地都是對現實與未來感到幻滅的年輕人。他們成長於中國經濟最黃金的年代,從1978年市場改革開放起,中國經濟數字每隔10年就會翻一倍,一直持續到2018年。私營企業蓬勃發展,鼓勵企業走出國門,向西方學習,越來越多中國人出國旅遊和留學,充滿活力、追求、甚至享樂的消費和數位文化崛起。
欣欣向榮的景氣,帶來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城市的孩子努力學習,進入一所好大學,畢業後至少有一份白領工作。來自小鎮或農村的學生也期待能踏入中產階級。即使教育程度較低的年輕人選擇較少,他們也期待能前往大城市,在工廠或建築工地打工,領取足以養家活口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