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高盛在華證券合資公司的收入僅占高盛投行業務總收入的4%。過去10年,這家證券合資公司在中國國內市場牽頭或聯合牽頭經辦了七樁IPO交易,其中包括去年的一次。萬得的數據顯示,中信證券僅去年一年就牽頭經辦了57宗IPO。摩根大通中國證券子公司去年牽頭經辦了兩筆IPO,摩根士丹利一筆都沒有。
今年5月,包括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在內的多位摩根大通高管飛抵上海,出席該行的全球中國峰會。在會議間隙接受彭博(Bloomberg)採訪時,摩根大通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梁治文(Mark Leung)表示,摩根大通已獲得在華開展業務的全套許可,但要逐步建立起業務規模和聲譽,將是一段比該行希望的更漫長的旅程。他補充說,儘管如此,該公司仍致力於在中國發展。
隨著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熱情減退,跨境業務也受到衝擊。
根據萬得的數據,去年境外投資者通過一個熱門的互聯互通機制淨買入120億美元的中國境內上市股票,為2016年以來的最低值。與此同時,境外投資者2022年從中國債券市場撤資約840億美元,2023年截至7月底撤資200億美元。今年,境外投資者對中國股票和債券的需求一度有所恢復,但大舉購買的日子似乎已經結束,至少目前如此。
對於資產管理公司來說,中國是一個尚未開發的龐大儲戶市場,它們可以向這些儲戶銷售公募基金。但國際機構發現自己難以和規模更大的本土對手競爭,後者銷售的公募基金產品種類更多,包括瞄準特定行業和表現強於大盤的投資主題的產品。
2021年9月,貝萊德為其在中國的首只公募基金募集了人民幣66.8億元(約合9.17億美元),有超過11萬投資者參與認購。該基金名為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A,投資於數十隻在中國內地上市的中型股和大型股。
截至6月30日,該基金的資產規模縮水了47%,主要受到投資者贖回影響,該基金自推出以來的回報率為-30%。這一表現遜於與中國滬深300指數深度掛鉤的業績比較基準,後者同期回報率為-16%。
貝萊德的一位代表不予置評。
另一家美國巨型資產管理公司Vanguard在制定中國擴張計劃後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當時報導,Vanguard意識到在中國建立大規模業務將困難重重且成本高昂,隨後在2021年暫停了在中國推出一項公募基金業務的籌備工作。目前,該公司仍在與金融科技公司螞蟻集團(Ant Group)共同運營一家機器人諮詢服務合資企業。
2023年伊始,許多華爾街分析師對中國市場作出了樂觀預測,期待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消抗疫限制措施重新開放將引發消費熱潮。然而,糟糕的經濟數據接踵而至,促使中國央行出人意料地下調了關鍵利率。在中國的青年失業率連續數月加速上升之後,官員們還表示將暫停發布該數據。
東方資本(Orient Capital Research)駐香港的董事總經理Andrew Collier表示,華爾街目前正在應對「地緣政治風險,在這種環境下,這些投資不值得花時間和大費周章,尤其是如果賺錢不多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