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美國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美國政府的對中政策從原本的「脫鉤」轉變為近期的「去風險」。然而,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定義「去風險」概念不容易,該期刊試著闡述及剖析該政策背景、目標、優先事項、工具。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去風險(de-risking)這個術語最初來自金融部門,意味著遏制風險,同時避免徹底決裂。這標誌著顯著的轉變,因為直到4月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都還談論著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脫鉤」(decoupling),脫鉤意味著徹底分離。
背景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列出美國決策者放棄「脫鉤」的3個因素,認為這些因素解釋現在大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認為切斷美國與中國的所有經濟聯繫既不受歡迎而且或許不可能做到。
第一,中國經濟規模太大,脫鉤不現實。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製造國,產量相當於美國、德國、日本的工廠總和。在脫鉤的情況下,由於美國公司難以採購產品,商品可能短缺,通貨膨脹可能飆升。此外,中國在製造洗碗機、電腦或玩具的霸主地位不會威脅美國的利益,因此沒必要在非關鍵領域切斷與中國的關係。
第二,中美脫鉤將加速全球經濟格局「碎片化」(fragmentation)。在脫鉤的情況下,世界各國都必須在美國及中國之間選邊站,這可能會為美國帶來不愉快的意外。中國是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公民似乎更喜歡中國而不是美國。因此,脫鉤很可能適得其反,迫使各國遠離美國,從而加深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第三,美國切斷與中國的所有聯繫將削弱美國可對中國施加影響力的「經濟相互依賴」(economic interdependences)。如果美國及中國不再有貿易關係及金融關係,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將毫無效力。換句話說,美國及中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有利於美國的安全,它們可以威懾中國擴張領土的野心。
概念與目標
美國政策制定者從未提出「去風險」的準確定義,廣義上,它必須減輕中美之間深厚的經濟關係帶來的脆弱性,著眼在去風險的最終目標可能是定義這個概念的最佳方式。
第1個目標是鞏固美國的世界技術領導者地位,美國的一個關鍵假設是,在數位化的網路世界,技術將成為經濟實力日益成長的決定因素。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領導的政府認為,中國科技公司縮小與美國科技公司的差距對美國的優勢構成風險。換句話說,美國政策制定者逐漸接受這樣的觀點:儘管目前中國面臨嚴峻的經濟問題,但到了2040年,中國仍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事實上,去風險旨在限制中國獲得美國頂尖的創新成果,從而阻止中國企業利用美國的技術來攀上創新巔峰。與脫鉤不同的是,去風險不尋求限制中國獲得不太先進的美國技術。
第2個目標是減緩中國軍事的進步,強調降低經濟風險及國防風險。美國仍然是世界領先的軍事強國,但中國軍隊正快速追趕。去風險旨在阻止中國軍隊獲取具有軍事應用的美國先進技術,例如可部署於飛彈的兩用微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