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棄標遭起訴?」日前媒體報導基隆一位買家因故棄標,賣方提告後,由檢方依法通緝及起訴。基隆地院審理時,兩造和解及告訴人撤回告訴,法院依法判決不受理(下簡稱「該案」;詳基隆地院112年度易字第113號。相信一般民眾會想:「棄標也要被起訴?」以下請容筆者解析。
網購棄標遭檢方通緝及起訴?
該案之客觀事實:買家A女向網路賣家下標訂購戒指四只(含運台幣(下同)594元,貨到付款),賣家寄送後遭退回,經再次寄送仍遭退貨。據此,網路賣家認為「被棄標」進而提出告訴,主張受有運費264元財產上損失。試問:「檢方依法起訴該案,請問法院該如何判決?」(註:該案被告遭檢方通緝,其起訴案號111年度「偵緝字」第845號)
消費者網購棄標,涉及刑法第355條《間接毀損罪》規定:「意圖損害他人,以詐術使本人或第三人為財產上之處分,致生財產上之損害者。」實務上若要構成此罪,應有充足客觀事證及一定判斷基準。申言之,係以「故意、詐術、損害他人及致生他人損害」為構成要件,然而一般消費者「因故棄標是否會構成該罪?」答案應為否定。間接毀損罪之關鍵在於行為人「意圖損害之故意」及「施用詐術」,細部則包含使人處分財產及造成財產上損害(包含運費),若被告非故意或屬於過失,並不該當該罪!
該案偵查程序「被告遭通緝」乙事。筆者簡單說明一下,實務上院檢通緝被告頗為尋常,若經合法傳喚(例如投遞通知至戶籍地址)被告未到庭,當檢方傳拘不到時,依法可通緝被告。有趣的是,該案為網購,合理推測可知A女寄送地址及手機號碼,一般應不難查證被告住居現況,或得以手機、簡訊等聯絡,檢方是否有通緝必要確實有疑;經檢閱該案判決,檢方該起訴書無法查詢(僅有基檢案號,法務部連結顯示查無資料),無法確知檢方起訴之理由?或許該案被告經傳喚不到,乃至書記官致電聯繫不到被告?但承辦檢察官「為何認為已充足客觀事證」而得起訴?
被告未到庭說明,檢方之起訴標準?
先假設該案被告傳喚不到。檢方起訴當然需依客觀事證,「棄標案」之證據係由告訴人提供,但《間接毀損罪》應另行判斷「被告之故意」,當被告未到庭自辯及說明,客觀上確實有可能「因故棄標?」尤其是該案所涉權益輕微,其消費紛爭事實尚待釐清,當「是否惡意棄標確實有疑」,檢方該案起訴之標準為何?
刑事訴訟程序上「傳喚被告及尊重被告答辯」,屬於基本人權保障。曾幾何時「被告無法為己辯解、無法聲請調查有利證據?」恰如宜檢(前)檢察官吳志成「三年間共計101案,未傳喚被告逕自起訴?」同樣地,雄檢檢察官吳韶芹未傳喚遊民,採用公示送達聲請簡易判決?(註:遊民有至警局做筆錄喊冤,但雄檢卻未傳喚遊民到案;詳拙文《檢方作秀及辦案謬誤實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