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主流論調認為「中國大陸不希望賴清德當選」,並由此來解釋賴過境美國之後的種種「組合拳」,以及若賴當選,ECFA必斷的結論,然後就有人批評「大陸介選,效果適得其反」。直觀上,這種解釋是合理的,但只要稍微往深處想,這種論調過於武斷。
並不是說ECFA不會斷,而是此結論之前提,也可以反向推論,即「北京希望賴清德當選」。
希望與不希望的差別,在於判斷2024年後兩岸關係走向的精準度。大哉問是:賴清德落選,ECFA就不會斷嗎?也只有這麼提問,才能認識到,北京如何試圖在不同的選舉結果下,依然能推進兩岸統一的目標。
按台灣主流論調,賴清德落選,兩岸將重回和平軌道,恢復馬英九時期的穩定現狀。可惜,這是錯誤的認知。簡單說,馬時期與現在的主要差別,就是中美關係的穩定性已不復存在,即便當前拜登政府有意降溫,但這也只是服務於其競選連任的短期目的,放長期來看,中美鬥爭會愈形激烈,台灣夾在中間,局面不可能平靜無波。
即便賴清德落選,軍演也不會斷,ECFA會中止,或部分中止,除非台灣的新政府願意在兩岸問題上做出重大變革,具體而言,就是推動兩岸政治談判。想「先經後政」拖時間,恐怕是難以如願的,因為北京要遏制「台灣問題國際化」的趨勢,而美國對此不會鬆手。
既然中美鬥爭愈趨激烈,美國就不可能捨棄台灣牌,因為將台灣問題國際化對美國而言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良策,而這是連升斗小民都判斷得出來的未來局面,北京高層焉能自欺?
在此項可預測的局面下,大陸當局必然要收緊對台政策,以掌握調控局面的主動權,機動性,與合理性,面對新一階段的鬥爭。簡單說,所有鬥爭工具都要預先準備好以應付變局。
關於此,有媒體社論判斷,大陸已為賴清德當選做最壞準備,我認為這論斷不夠精準,應該說,「大陸已做了各種準備,無論誰當選」。
貿易壁壘調查,是鬥爭工具之一,由於台灣的貿易壁壘項目太多,因此此調查必然會影響ECFA早收清單。早在4月啟動調查當時我就說過,這是重整兩岸經貿的信號,重整之目的,就是為了應對2024年後的新局面,掌握主動權。
由於大陸對台同時也有軟的一手,如穩台商台資,因此合理推測,貿易壁壘調查的主動性,會展現在「要求台灣開放」,其次才是「中止ECFA」。如果前者台灣願意開放,後者就沒有中止問題。
如果是賴清德當選,沒有政治談判可能,大概率就會全面中止經貿上的對台讓利。如果賴落選,那北京會要求以政治談判來解決經貿問題,而不會無條件繼續讓利。在實現政治談判以前,ECFA也可能會逐次斷,而不是一次斷,以達到逼談的目的。這就體現出機動性與合理性。
由此,再回頭看「北京希望不希望賴清德當選」的問題,答案就很清楚,賴當選,大陸推動經貿重整以及各種軍演,在內部的阻力會小很多,統一進程會相對順利,就等台美跨過紅線的「東風」,一舉躍進到終點也不是不可能。
反之,若賴落選,就會進入冗長的政治談判階段,從逼談,談判,到得出各種階段性結論,小兩岸談判的同時,大兩岸也在談判,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因此進展就不會如同賴當選後直接攤牌來得快速。
當然,進展快慢,對北京都有利弊,因此需要準備好不同策略劇本,並視自身發展隨機應變。
如此可知,認為「中國大陸不希望賴清德當選」,不免存有僥倖心態,以為台灣領導人對兩岸關係走向有決定性影響,事實上,總統是誰,只決定北京拿出快步走的劇本,或緩步走的劇本,推動統一向前走的步伐不會停止。
最後,北京收緊對台政策的具體作為,也顯示了大陸對台灣選情的判斷,賴當選機率高,北京就會高調,相反地,若在野當選有希望,北京就會低調。但不能將此變化簡單推論為「不希望賴清德當選」。
大陸一切的高調威懾,都是在為未來的變局向台灣發出預警。就是那句話:勿謂言之不預。
*作者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