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歐洲最大經濟體正陷入停滯,德國該如何重整旗鼓

2023-09-01 10:00

? 人氣

德國法蘭克福的雨景。(美聯社)

德國法蘭克福的雨景。(美聯社)

20年前,德國重振了奄奄一息的國內經濟,成為全球化時代的一個製造業強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時移世易。德國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現在,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不得不再次重塑自身。但頑瘴痼疾和短期危機相互交織,令人頭暈目眩,四分五裂的德國政壇難以找到應對良方,致使委頓感與日俱增。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預計,2023年德國將是全球唯一出現萎縮的主要經濟體,就連受制裁衝擊的俄羅斯也會實現成長。

德國對製造業和外貿的依賴使其特別容易受近期的全球動蕩影響,包括新冠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干擾,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的能源價格飆升,還有已導致全球經濟成長放緩的通脹攀升和利率走高。

據知情人士透露,德國最大汽車製造商福斯汽車(Volkswagen)的最高管理層在7月份一次內部電話會議上分享了對嚴峻形勢的評估。一位分部主管告訴同事們,成本飆升、需求下降,外加特斯拉(Tesla, TSLA)和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等新對手,正在形成一場「完美風暴」。他說:「火上房了。」

這些問題並不新鮮。德國製造業產出和GDP自2018年以來一直停滯不前,這表明其長期以來頗為成功的經濟模式已失去魔力。

中國曾在多年間充當德國出口繁榮的一個主要推動力。快速工業化的中國買走了德國所能製造的各種資本財貨。但中國的投資密集型成長模式多年來已在接近極限。經濟成長已放緩,進口需求也已走軟。

中國工業已不再是德國最好的客戶,而是成為了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中國汽車製造業的後起之秀在與福斯汽車等德國老牌企業競爭,這些德國車企已在電動汽車革命中落伍。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當今的世界環境對於曾令德國受益的那種開放貿易已不那麼有利。最能清楚體現這種轉變的是,川普(Donald Trump)擔任美國總統時,不僅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還對從美國在歐洲的盟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英國於2016年決定退出歐盟,俄羅斯在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招致了歐盟的制裁,這也預示著出口大國將面臨更加不友好的環境。

經歷了長期工業繁榮的德國對國內一些薄弱環節掉以輕心,這些弱點包括勞動力老齡化、服務部門僵化以及官僚主義作風日益嚴重。德國在支持汽車、機械和化工等傳統產業方面做得較好,相比之下,在培育數位技術等新興產業方面則差一些。德國唯一的大型軟體公司思愛普(SAP)成立於1975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