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理論失效?通膨降溫失業率卻未上升,學者:就業市場不是判斷通膨的好指標

2023-09-14 12:00

? 人氣

比起失業率,職位空缺與失業人口的比例會是更好的指標?

因此有經濟學家認為,失業率不是衡量經濟衰退、通膨下降的理想指標,應該要用職缺與失業人數的比例來衡量。今年7月,每1個失業人口有1.51份工作可選,雖然已經降到2021年9月以來的新低,但還是遠高於1.0至1.2的區間,這是經濟學家認為不會引起嚴重通膨的數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這項指標也有其極限。前白宮顧問Larry Summers曾在2021年預測,1.5的職缺對失業人數的比例會造成工資激增,而今年的比例超過1.5,工資漲幅卻下滑。另外,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Olivier Blanchard表示,根據歷史數據,職位空缺正常化會造成大量失業,但這狀況並沒有發生。

因此布朗大學經濟學教授Pierpaolo Benigno和Gauti Eggertsson提出解釋,職位空缺與失業人口比例若要適用,職位空缺數必須要超過求職者人數一個臨界點,通膨率與職位空缺與失業人口比例的強相關性才會出現。而聯準會的研究人員也在今年7月說過類似的話。這個觀點可以解釋美國最近的狀況,也就是經濟輕微降溫造成職缺數大幅下降,並降低通膨。

但這還是不能解釋歐洲的通膨與就業市場表現,因為歐洲的職位空缺數更少,通膨卻比較高。歐洲央行利率制定者Isabel Schnabel表示,歐洲的職位空缺門檻應該更低;另外,也沒有一條單一的菲力浦曲線,而是有一系列不同的曲線,而且曲線的斜率可能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不能簡單推斷,通膨率下降失業率就一定會上升。

過去一兩年,失業率是聯準會判斷通膨是否降溫的指標之一,可見失業率變化確實會影響升息決策。雖然根據菲利浦曲線,通膨率降低,失業率應該要升高,但現在通膨率已經降到大約3%,失業率卻未如預期上升,還一度以3.4%創下幾十年來新低。這種反常現象提升聯準會的升息決策難度,市場上也有聲音,認為聯準會升息尚未結束。

本文為風傳媒特邀導讀人金牛幫幫忙撰寫,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風傳媒會員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責任編輯/郭家宏

喜歡這篇文章嗎?

金牛幫幫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