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烏克蘭數位轉型部在俄烏戰爭爆發當天的黃金72小時內,透過平台如推特等發聲,要求科技公司回應國內的網路資安需求,包括向馬斯克(Elon Musk)創辦的SpaceX尋求星鏈(Starlink)衛星網路的支援。
烏克蘭人利用網路社群,實現了及時更新戰況、塑造國際輿論、籌集國際物資和獲得聲援,同時也號召國際科技巨頭提供支援。郭家佑提到,烏克蘭政府採取的措施包括開發警報應用程式,並建立Telegram群組,讓人們可以即時通報戰況。此外在戰爭期間,民眾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整理信息、建立物資分發地圖,以及進行行車或工作需求媒合等等。
一個知名的烏克蘭公民成功宣傳案例是,烏克蘭網友通過Instagram成功聯繫了足球巨星貝克漢(David Beckham),讓他分享了有關烏克蘭醫院狀況的影片,吸引了數百萬網友的關注。
郭家佑指出,分析烏克蘭傳統媒體在戰爭期間製播的內容,對台灣媒體思考在相似情境下的媒體產製內容也有幫助。該協會注意到,在戰爭期間,一些烏克蘭廣播電台播放了床邊故事,以幫助小孩度過恐慌的時刻。「小孩都很害怕,但家長可能也沒有時間講故事,甚至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釋戰爭是什麼。廣播電臺設計了一系列節目,向年幼的聽眾解釋戰爭為何發生。」
台灣網路戰的防禦弱點與優勢?
台灣作為亞太地區的民主前線,每周遭受超過3000次的網路攻擊,成為全球受攻擊程度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國家資通安全研究院人才培力中心主任鄭瑋表示:「作為資安領域的工作者,手冊中的案例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絕的靈感,也產生了尋找更多盟友合作的想法,共同在資安意識領域上保護台灣。」
然而,數位防禦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公民和企業的相關安全意識也相當重要。郭家佑解釋,中國每年有10億美元的外宣預算,而且中國的人口也多達14億,台灣面臨的是資源落差極大的不對稱戰爭,「因此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引導台灣民眾『產製正確消息』、『擴散正確消息』,培養公民的數位韌性是核心。」
郭家佑提到,她對台灣公務員和民眾在資安意識方面的不足感到擔憂,「公民資安意識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特別是政府網站的資安防護還不夠堅固,應透過向公務員普及資安知識來改進,這需要時間和努力。」
然而,她也指出,台灣在網路戰方面仍然具有一些優勢。台灣人在使用網路方面非常有創意,且使用方式與中國人有所不同,更加注重自由表達和政治討論,在網路上也呈現較為正向的形象,這是台灣的優勢所在。她解釋說:「台灣人從小就熟練地使用網路,我們經常在網絡上討論政策等話題,因此對於梗圖和懶人包等內容的反應非常迅速。大家對於網路應用的能力是相當強大的。」
她指出,中國在全球認知戰方面採取了三項主要策略。首先,他們試圖提升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其次,他們促進外國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並對中資的市場開放表示支持。最後,他們設法打擊或邊緣化反中言論。她強調,中國不一定會直接攻擊反中言論,有時他們會針對相關組織或個人進行攻擊,甚至透過其他事件來孤立對方。
她進一步解釋,中國在不同地區實施不同策略。在非洲,他們強調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快,讓非洲民眾認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並提供市場機會,使生活更好。而在歐洲地區,中國外交官則更加強調中國的進步價值,例如參與國際氣候會議等。
最後,她以三個關鍵詞作為提供給民眾的建議:公民韌性、信息傳播、平戰轉換。公民韌性指的是公民在網路空間的防禦能力,並鼓勵人們討論如何增強這種能力。信息傳播強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管道,並影響他人。平戰轉換是一種思考,即我們應該在平時和戰時之間做好準備,並思考社會運作和信息傳播在這兩種情境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