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也領教過IAEA的干涉手段,1988年張憲義被美國中情局策動叛逃後不久,就是IAEA人員聯手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和中情局的官員,突襲中科院核研所,強制抽走反應爐裡的重水,更囂張地動用了預拌混凝土車,當場將研究館灌漿封死,羞辱性的終結了中華民國發展核武之路!近二十年來,涉及《核不擴散條約》的重大國際爭議包括:天野前任秘書長巴拉迪任期間的朝鮮退出條約風波、天野任內伊朗發展核武的防堵與制裁的角力、格羅西任內中國反對AUKUS聯盟的美國和英國協助澳洲取得核動力潛艇等爭議;還有美國對印度發展核武隨戰略利益而前後不一的態度,西方國家對以色列拒絕締約並拒絕IAEA檢查的放任態度等。從這些議題不難歸納出,美國透過IAEA落實《核不擴散條約》,是其維持單極霸權的重要手段之一,日本作為美國的戰略盟友,在IAEA中以美國馬首是瞻,並藉此分享權力。這個戰略結盟影響了IAEA的中立性、客觀性和科學性,放行核災污染水排海就是其結果之一。新冷戰結構會不會為台灣帶來兵凶戰危還在爭執中,對日常生活造成的風險卻即將來到岸邊,這是勇敢的備戰派台灣人不願面對的意外後果。
IAEA的報告是毒蘋果樹上的蘋果
英美法裡有所謂「毒樹果實理論」,意指如果證據的來源(樹)受到汙染,那麼任何從它獲得的證據(果實)也是被汙染的,在訴訟審理的過程中將不能被採納。用這個比喻來看IAEA《報告》本身(而不是它使用的數據資料)生產出來的流程,充滿各種程序正義的瑕疵,這份報告還算科學嗎?還可信嗎?更困難的是,出面批評這些程序瑕疵的,幾乎都是台灣社會超級感冒的中國。這使得真相幾乎無法被傳播和討論。
《衛報》11年前對IAEA的批評,大部分仍適用於今日的IAEA:關鍵性報告是格羅西幕僚閉門撰寫的,秘書處全面倒向美、日立場,沒有處理國際社會反對和揪錯的意見,沒有基本的透明性和中立性;《報告》更違反同儕審查的所有基本原則。IAEA為審查核災污染水排海計畫,的確成立了包含多個國籍的專家的「技術工作組(task force)」,IAEA不斷強調其中包括了中國、韓國和俄羅斯專家,製造審查程序在已經有納入反對排海國家的代表的假象。但《報告》開宗明義地表明,這些專家是由秘書處選聘、以「獨立個體」身份進行審查,不是各國派出的代表。
中國的《環球時報》於7月7日〈報告倉促出臺有內幕?獨家揭露:IAEA日本排污報告埋著這些雷〉報導中,採訪了技術工作組的中國專家劉森林,他對《報告》表達了幾項質疑,首先「IAEA是在日本政府單方面作出核污染水排海決定後,應日方請求開展審查評估的。並不包括排海以外的其他可能處置方案。」也就是一開始技術工作組就無法從幾個已經被提出的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其次針對內容部分他表示:「這份評估報告既沒有包括核污染水淨化裝置的有效性和長期可靠性,也沒有解決國際社會對日方排海決定正當性的關切,更沒有就後續審查評估任務和長期監測安排進行充分討論並作出妥善安排等。」最後,他說:「在近兩年的評估任務中,技術工作組各方專家就處理後核污染水排海所涉及(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討論,既有共識也有分歧,並未完全形成一致意見。」也就是說,《報告》並非技術工作組專家的共識。格羅西7月7日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承認,小組內有一、兩位專家有不同的意見;但8日他在韓國接受「韓聯社」訪問時隨即否認,改口稱是從媒體報導看到有專家持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