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原秒世界已經變得可觸及,而且這項技術一直在不斷發展。這些脈衝已被用來探索原子和分子的詳細物理特性,並在從電子學到醫學等領域具有潛在應用。原秒脈衝也可以用來識別不同的分子,應用於醫學診斷中。
華裔得主最多、女性得主最少的諾貝爾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首度頒發,今年是第117屆(有6年從缺),累計224位得主(美國物理學家巴丁〔John Bardeen〕兩度獲獎),最年輕得主是1915年25歲的英國X射線晶體學家布拉格(Lawrence Bragg),最年長得主是2018年96歲的美國雷射光學大師艾許金(Arthur Ashkin)。在今年之前,女性得主僅4位,是諾貝爾三大科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之中性別失衡最嚴重的一項。
物理學獎也是華裔得主最多的諾貝爾獎項,總共6位:1957年的楊振寧與李政道(宇稱不守恆原理)、1976年的丁肇中(發現J粒子)、1997年的朱棣文(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技術)、1998年的崔琦(分數量子霍爾效應)、2009年的高錕(光纖通訊)。6位大師除了高錕已於2018年病逝,其餘5位都健在,楊振寧更在今年10月1日歡渡101歲生日。
2023年諾貝爾獎得主公布時程(台灣時間)
生理學或醫學獎:匈牙利生物化學家卡里科( Katalin Karikó)、美國醫學專家魏斯曼(Drew Weissman)
物理學獎:物理學獎:美國物理學家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匈牙利-奧地利物理學家克勞斯(Ferenc Krausz)、法國-瑞典物理學家呂利耶(Anne L’Huillier)
化學獎:10月4日下午5時45分
文學獎:10月5日晚間7時
和平獎:10月6日下午5時
經濟學獎:10月9日下午5時4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