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晶片法案》9月21日正式生效,為提升歐盟半導體的競爭力,歐盟將投入430億歐元,希望2030年之前,歐盟半導體在全球市占率從10%提升為20%。台積電在德國投資設廠,預計也將帶動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前進歐洲,但歐洲投資門檻相對較高,台商如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
《歐洲晶片法案》生效,台灣成為歐盟招商的重鎮,隨著台積電在德國投資設廠,歐盟希望台積電相關供應鏈廠商也能到歐洲投資,才能真正建立韌性供應鏈。歐洲經貿辦事處長高哲夫12日於「投資歐盟論壇」中指出,歐盟是投資台灣最大外資,如今《歐洲晶片法案》生效,是台灣投資歐洲的時機了。
台積電、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等將共同投資位於德國德勒斯登的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歐盟執委會訊通訊總署副總署長Thomas Skordas表示,這項投資案總額106億美元,是歐盟與台灣合作最佳代表方案,未來有許多挑戰必須克服,包括積極培養半導體相關人才。
盧超群看好台灣與歐盟半導體合作前景
鈺創科技董事長盧超群12日在「投資歐盟論壇」發表演說時,呼應高哲夫的說法。他表示,目前有不少台積電供應鏈廠商決定赴歐洲投資。「未來10年,台灣與歐盟在半導體方面將會持續成長,台灣與歐盟將在半導體產業中扮演領導的角色。」
對於未來10年半導體產業大趨勢,盧超群相當樂觀,他指出,歐盟與台灣未來在量子電腦、AI、半導體與交通等四大領域有很大合作空間,商機無窮,其中,半導體是關鍵,預估2030年之前,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將逾1兆美元。
全球新建晶圓廠高達91座 搶人大戰開打
據統計,近3年來各國積極規劃與建造新晶圓廠,總計91座,歐洲將面臨嚴重的半導體人才荒,搶人大戰已開打。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歐洲總裁Laith Altimime指出,《歐洲晶片法案》通過後,若要在2030年前把半導體全球市占率加倍,歐盟的半導體相關人才必須增加35萬人,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人力將長成至60萬人。因此,目前歐盟積極推出各種跨國合作、培訓方案,吸引海外優秀人才,而產業與學術機構的合作是成功的關鍵。
為了培植歐洲半導體產業,歐盟創新委員會(EIC)針對半導體新創公司提供優惠補助。歐盟創新委員會自2014年以來投資逾5000家新創,其中有12家成為市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歐盟創新委員會主席Stephane Ouaki表示,每年受理的申請案逾千件,其中約2%可獲得投資或補助,成功率約2%。他以法國的新創公司Pasqal為例,這是一家成立於2019年的量子電腦公司,2020年獲得EIC補助250萬歐元,該公司的創辦人之一,Alain Aspect博士於20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這是一個知名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