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指出,結果是不透明的規則及斷斷續續的執法行動,敏感技術的製造商只能猜測他們可以與中國公司有哪些業務往來、不能有哪些業務往來。台灣4家公司矽科宏晟科技公司、亞翔工程公司、崇越科技公司、漢唐集成公司最近受到台灣政府的調查,因為有報導稱它們疑助中國科技巨擘華為在中國深圳建晶片工廠,而這4家公司均否認自己違反任何制裁。
《經濟學人》指出,缺乏協調也可能解釋了該制度未能按預期讓中國無法獲得高科技的原因,南韓SK-海力士正調查該公司一些舊記憶體晶片為何最終出現在華為製造的最新智慧型手機,SK-海力士否認與華為有業務往來。華為智慧型手機 Mate 60 Pro配備中國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提供的先進微處理器,華為及中芯國際均被列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並且被認為沒能力製造出這類晶片,美國及其盟國的出口監管機構仍試圖弄清楚這2家公司如何成功製造這類晶片。
《經濟學人》指出,美國的全球制裁有賴於盟友的合作,原則上,亞洲及歐洲的民主政府同樣對中國持謹慎態度,並制定自己的出口管制措施。實際上,這些國家的政策未必總是與美國的政策一致。結果可能是一系列規則,一旦實施這些措施就會為科技公司帶來成本,而不會像政策制定者設想的那樣發揮強大功能增強國家安全。
迄今為止,美國協調一些反中限制措施的努力零碎多了。美國政府最近的協調工作是1月與日本及荷蘭簽署一項不透明協議。這對美國很重要,因為荷蘭公司及日本公司分別是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少數製造商,例如荷蘭公司艾司摩爾公司(ASML)及日本東京威力科創公司(Tokyo Electron),而沒有這些設備,幾乎不可能製造最先進的半導體。今年7月,日本政府推出限制先進晶片技術出口的規定,荷蘭9月也效法這個做法。
然而,《經濟學人》指出,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美國、日本、荷蘭這3個國家出口管制的具體細節差異巨大。美國出口管制機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公布一份實體清單,禁止美國公司出售某些類型的技術給該清單上的數千家公司,其中包括大量中國公司。日本沒有這樣的公開實體清單,而是公布23種需要出口許可證的特定產品類型清單,日本政府刻意避免明確提及中國,以免激怒這個重要貿易夥伴。荷蘭的控制措施也是「國家中立」,並適用於少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