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本月17至18日在北京召開,有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與這次盛會,其中來自各大洲的26個國家派出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者高級代表。會議的主題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今年是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提出這項倡議的10週年,中共官方資料顯示,「一帶一路」自2013年至2022年這段期間,全球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與中共簽署了230多份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其中,累計直接投資參與國家超過2400億美元,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中共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年增6.4%,累計達到19.1兆美元。
僅管獲致上述具體成果,但對「一帶一路」的評價仍是「毀譽參半」。中共內部即出現不同的聲音:支持者認為,「一帶一路」解決當初中國大陸產能過剩的問題,促進了中共經濟的均衡發展,提高中共聯通世界市場的能力;反對者則批評,這是一件「賠本買賣」,中共得不償失,不如把資金投入國內發展。
外部的評價也呈兩極化:有人認為,「一帶一路」提供了發展中國家加速基建的機會,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但也有人認為,中共藉「一帶一路」設置「債務陷阱」,以獲得戰略性資源。例如,根據世界銀行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債務分析,在43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當中,就有12個面臨債務惡化的問題。
面對下一個十年,中共要如何開展「一帶一路」倡議?這是這次峰會與會者共同關注的課題,而習近平在會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8項行動方案,則提供了我們觀察的指標,其中包括: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路;支援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
「高質量共建」是概括上述8項行動的關鍵字眼。「共建」強調國際合作、互利共贏。大陸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日前指出,大陸經濟景氣度明顯回暖,預計全年能夠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且大陸仍將是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增長引擎。但他也提及大陸經濟面臨消費增長乏力、房地產行業處於轉折點、地方債務風險等三大挑戰。展望未來,外界不免質疑中國是否有能力以「大撒幣」的方式,繼續投資及拓展「一帶一路」項目。因此,中共被迫必須縮小它的體量。
貿易是國際合作的體現。習近平宣稱要以市場化、商業化方式支援共建「一帶一路」專案。中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也表示,推動「一帶一路」,希望參與的企業越多越好。在本屆高峰論壇期間舉行的企業家大會,就達成了972億美元的項目合作協定。
2023年10月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一帶一路」論壇上握手。(美聯社)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4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180
劉燕婷觀點:敘利亞為何成為俄羅斯與伊朗的阿富汗?
經歷11天閃電攻勢,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在12月8日攻佔大馬士革,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正式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