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過去謹守的穩健財政政策,而轉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背後,當然是中國經濟的不樂觀和解決地方債的需要。
中國的經濟走勢是牽動全球的一件事情。前不久,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作為特別國債管理,時間從10月起,將增發的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數額5000億元,余下的5000億元結轉明年使用。在新增1萬億國債後,中央財政將全國財政赤字由原來的38800億元增加到48800億元,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突破了中國政府長期堅持的《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有關赤字率不得超過3%的警戒線。
另外,有政府背景的經濟智囊主張,在房地產市場持續調整和地方政府財政基礎持續改革的環境下,明年的財政赤字率不宜太低,較2023年應該有明顯提升,換言之,明年中國政府的赤字率會超出4%。
中國政府關於赤字率的最新舉措以及學者的建議,表明已經放棄過去謹守的穩健財政政策,而改採激進的或者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這個政策轉向的背後,當然是中國經濟的不樂觀和解決地方債的需要。
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
中國經濟在去年底放棄清零政策,恢復正常生活後,並沒有像多數人預期的那樣有一個強勁反彈,今年前三季度呈現的是一種充其量可稱為弱復蘇的態勢,時有反復,第三季度的數據貌似經濟渡過了最壞階段,然而,10月采購經理人指數這一領先指標重又回到50的榮枯線下,雖然全年5%的經濟增長目標大概能夠實現,但也表明明年的經濟態勢依然不很明朗。
經濟的走弱體現在組成整體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都陷入疲軟。這又與房地產的衰退和地方政府的高負債直接相關。在過去兩年,中國政府都在解決這兩大難題。問題在於,房地產衰退和地方債又是糾纏在一起,這增加了解決的難度。
從目前狀況來看,要重振中國經濟,在三駕馬車中,政府能夠直接發力的主要在投資這塊。出口更多由外需決定,中國出口下降的主因是外需不足,政府在這方面能做的有限。消費則決定於就業和收入,以及國民分配體系,中短期而言,也不要指望這幾方面有非常大的改善,從而讓消費有一個大的提升。所以政府能夠做的、也是中國政府擅長做的,還是投資。
過去多年,在中國經濟界尤其經濟學者中,關於恢復經濟增長是否更多依靠投資還是消費展開了激烈辯論。投資為主就需要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官方話語是積極財政政策;消費為主短期需要政府直接發錢刺激,長期需要對經濟體制進行結構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