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舊金山,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美國總統拜登與習近平15日會晤,這場「拜習會」也成為外界的關注焦點。然而,英國期刊《經濟學人》指出,美中正在爭奪亞洲貿易影響力,拜登政府卻決定停止「印太經濟框架」關於數位貿易的討論,而這項失敗有利於中國。
數位貿易是龐大且不斷成長的範疇,涵蓋線上服務、跨境資料流動、電子商務。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時,亞洲國家獲得更多機會進入美國市場的希望渺茫。事實上,川普於2018年與加拿大及墨西哥簽署的《美加墨貿易協定》(USMCA)禁止對數位產品及資料在地化收取關稅。
然而,左翼聯邦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在內的民主黨人對美國科技巨擘影響力感到擔憂,這讓他們讓對更寬鬆的數位貿易規則抱持懷疑態度。英國顧問公司「佛林特全球」(Flint Global)貿易專家羅威(Sam Lowe)表示,美國民主黨(Democratic Party)與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都希望確保自己在監管人工智慧時不受限制,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改變反映了這些轉變。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貿易談判代表原本希望此次峰會可以針對「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發表聲明,該架構是美國向13個地區經濟體提出的貿易方案,旨在作為美國爭奪亞洲經濟影響力的主要武器。然而,拜登領導的政府決定停止關於數位貿易的討論,這個決定凍結本已有限的協議的重要部分,而「貿易」是印太經濟架構的四大支柱之一。距離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只剩1年了,預計將很難取得進一步進展。
對於亞洲的自由經濟體來說,這只是最新讓人失望的例子。2020年,智利、紐西蘭、新加坡簽署一項協議,內容包括無紙化貿易認證、人工智慧、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合作。《經濟學人》指出,這些協議的參與者希望透過自己率先推動協議來吸引美國達成更深入的協議,但現在看來不太可能。
美國退出後,資料在地化可能會隨之而來。印度及印尼最近通過無須嚴格在地化要求的隱私權法,美國智庫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貿易政策專家科里(Nigel Cory)表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倡議。
如今,美國在亞洲的政策焦點放在支持拜登工業政策的有限雙邊協議,該政策旨在促進國內製造。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近日訪是電池礦物談判的初期階段,印尼占去年全球鎳礦開採量的近一半,而鎳是電動車電池不可或缺的必要材料,菲律賓政府也正推動類似協議。
美國退出多邊協議的同時,中國則爭取加入多邊協議。《經濟學人》認為,中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去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將亞洲經濟體更緊密相連,而目前該夥伴關係協定有15個成員國,中國是其中最大的成員。
《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及美國爭奪亞洲貿易影響力,但目前只有中國取得進展。鮮少有亞洲政府一開始就對印太經濟架構寄予厚望,即使是最熱情的支持者也承認,該架構無法媲美美國談判代表曾追求的正式貿易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