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國民健康與醫藥發展和健保財政赤字之關聯

2023-11-28 05:40

? 人氣

綜觀國際趨勢,不難發現各國皆有立定相關法條,如日本早於1947年就已制定營養改善法、韓國則於1990年制定國民健康增進法。立法之意義乃在於要有法源依據來保障每年的營養狀況監測、國民營養環境改善、健康飲食教育等措施能夠確實執行,來建立民眾健康飲食、均衡攝取之觀念與習慣,以降低因飲食營養不當所造成的非傳染性疾病,達到降低死亡率與減輕國家財政負擔等效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衛福部公告的國人十大死因為例,名列榜上的癌症、高血壓性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疾病皆與飲食型態有密不可分之關聯性。此外根據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可知,國人攝取油脂、精製糖、鹽分的比例日益提升,於此同時也有相當多科學文獻證明高油、高糖、高鹽食物是造成許多慢性病的最大推手。然而早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藉由適當且正確的飲食控制即能明顯降低這些疾病惡化及嚴重性,甚至達到預防的效果;除了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外,也能節省許多經費支出,更加運用於其他領域之上,何樂而不為?

生技醫藥領域實為我國之強項,像是在癌症、臨床醫學甚至是醫材開發等,都值得我們繼續深耕;尤其資訊化的世代許多科學資訊都是相互流通,每當有新研究結果問世,對全世界的影響不容小覷,更能因此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國家於生技醫藥發展階段應要結合各學術單位及中央研究機構,並整合各領域相關專才,甚至能鎖定特定領域進行鑽研;再加上經費挹注不間斷的來支持這些領域之成長,並改善第一線研究者的薪資水準及福利,使其無後顧之憂才能潛心做研究。

最後,所有的發展及公共政策還需回饋於民,高深的生技醫藥領域對多數人民而言實乃高深莫測之理論,我們應還是要能好好深思並掌握最基本甚至每日都會接觸到的,那就是飲食的影響。藥物不會每天吃,但食物每日至少三餐起跳;從根源下去做修正,除了相關法源應盡速通過外,許多食育和營養教育的觀念更應要從小養成,皆需仰賴各部會司署規畫及配合。習慣是會潛移默化最終成自然的,縱使這項「投資」短期內難以見效,但以長期來看其獲益必然是相當可觀,且影響將會相當深遠。

*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營養碩士、高考營養師及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