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人文學對民主社會重要嗎?

2023-12-02 05:30

? 人氣

陳弱水教授出版了《人文與民主的省思》,這本書的理念承繼自余英時先生的「人文與民主」。(資料照,蔡親傑攝)

陳弱水教授出版了《人文與民主的省思》,這本書的理念承繼自余英時先生的「人文與民主」。(資料照,蔡親傑攝)

最近臺大歷史系陳弱水教授出版了《人文與民主的省思》,這本書的理念承繼自余英時先生的「人文與民主」,書中對「人文」、「人文學」、「人文學科」、「人文學者」做了細緻的分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般而言,高等教育與學術區分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三大範疇,「人文」與「科學」彷彿有某種張力。

不過,近代歐洲也出現了「人文科學」(human sciences),將「人文」連結到「科學」,並非要將「人文」化約到「科學」,書中解釋:

「打一個簡化的比喻:要達到了解熟朋友或者深入調查對象的程度,有同理感,能掌握他們的內裡,洞悉他們的情感動力和行事邏輯。這不能僅僅對可視證據的整理分析,還要有『詮釋』(interpretation)的工夫」。

這「詮釋」的工夫很值得注意,陳弱水教授認為,人文研究的兩大元素分別是探查(investigation)與詮釋(interpretation),詮釋涉及到「闡發事物的涵義,詮釋的對象從日常生活、社會建構、文化活動到文化產品都有。」

換言之,如何從具體事物「詮釋」出「意義」,是人文學的核心。

非人文學科領域也可能出現對具體事物的「詮釋」,陳弱水教授認為,這可以視為這些研究「具有人文成分」。

余英時先生曾撰文探討過古希臘的人文主義,而陳弱水教授則將人文學與人文教育追溯到文藝復興,他說:

「文藝復興最重要的發動者是人文學者(humanists),特別是義大利的人文學者。所謂人文學者,是指鑽研古代希臘羅馬文獻的人,他們透過文獻整理、翻譯、註釋、研究,將古希臘羅馬的世俗性文化遺產介紹給當時的知識階級,這些人也撰寫各類其他文章,對中古以來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思想造成重大衝擊。大多數人文學者的職業是教師,在他們的影響下,古希臘文、希臘羅馬作品、歷史、倫理學、詩學等在教育中取得核心地位」。

由此可見,經典、文本的詮釋是重要的人文學活動,如何將對經典的解讀、文本的詮釋放到公民社會的脈絡來加以思考,也成為人文學科的重要問題。

美國哲學家Nussbaum寫了一本書叫《不為利潤一為什麼民主需要人文學科?》已逝的中研院學者蔡英文教授曾寫過一篇書評,書評中提到文化批判論者薩伊對人文學的看法。

薩伊強調「人文學是批判性的」,而且對於公民而言是民主性的,也是一種不斷展現、發現、自我批判的過程。

蔡教授在書評中指出:

「薩伊承認人文學的研究並不必像社會科學一樣, 必須具體地解決當代世界的問題,但是它也不能因此被看成為修飾品, 或者追憶懷舊之物。人文學的研

究不為當下急迫之現實所束縛,因此經由其教育, 受教者被期望得以培養出知識的好奇心、開闊的眼界與想像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