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宣稱會以堅守「農業為本、綠能加值」為原則,發展綠電,還計畫把半數(20,905公頃)公告為「漁電共生專區」,卻沒有詳細縝密的頂層設計,養殖技術也還未到位,加以缺乏執行力,倉促推動「漁電共生」的結果不僅弊案連連,也引發破壞生態環境和養殖漁業的爭議,增加糧食安全風險,應立即暫停推動,俟重新檢討修正後再上路。近日FAO公布農業和食品業,對抗全球暖化的路線圖,包括;2030年前減少牲畜產生的甲烷(Methane)25%,並且讓食物浪費減半等,而透過技術創新,大幅降低新能源發電成本,才是關鍵,值得台灣農業部門參考。
最後,農業部經常用111年「專業農家」平均每戶所得達到188.2萬元,來證明其施政成果,問題是達到該標準的農民只占少數,並不是「一般農家」,何況真正來自「農業所得」僅為20.47%,有近八成(79.65%)係來自非農業所得(包括政府補貼)。
溝通對話是化解誤解歧見的良方。雖然在台灣政見並不一定要兌現(李遠哲名言),但至少展現對選民的重視和承諾,畢竟「正直誠信」,「察納雅言」是身為國家領導者的基本素養。「官大學問大」,「高官說了算」的舊思維早該拋棄,唯有透過「大換血」,台灣農業才能脫胎換骨,迎向新生!
*作者為農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