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8次締約方會議(COP28)甫於杜拜落幕。本次會議是2015年《巴黎協定》簽署八年後,公約首次進行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 GST),在全球範疇內檢視溫室氣體減排成效,檢討如何彌補氣候行動與公約目標(控制1.5°C升溫)之間的落差現況,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在為期兩週會議期間,關於是否優先淘汰(phase out)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或是擴大技術以「逐步減少」(phase down)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始終為西方陣營和開發中國家間的重大分歧所在。儘管如此,在紛擾的會議過程仍有一種主旋律,時刻提醒著各國應給予新興經濟體公平、正義的發展權利,而印度可說是這場氣候演奏會中稱職的指揮家。
在中、美兩國元首缺席下,COP28給予印度營造大國外交的舞台,作為全球第三大碳排放開發中國家,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引領南方國家爭取「全球損失和損害基金」(Loss and Damage Fund, LDF),為極端氣候衝擊甚深的弱國發聲,透過氣候融資、技術轉讓、能源轉型等各旋律聲部,襯托出主旋律—符合「公平、正義」的氣候發展空間,並將化石燃料沿用的正當性延伸為主旋律下的變奏曲。無疑地,印度在COP28進一步鞏固其代表全球南方國家利益的領導地位,建立一個有邊界的國際氣候秩序。
印度在COP28前的戰略佈署
本年7月間,印度以輪值主席國身分主辦的G20能源部長會議,會中印度發布數據顯示,在2030年以前,開發中國家實現能源轉型的成本約為5.9兆美元,凸顯氣候融資、技術轉讓及低成本燃煤替代品對於彼等的迫切性。由於多數國家經濟發展仍需仰賴化石燃料,全面淘汰煤炭成為不符現實的理想。當時,印度已體認西方和新興國家在氣候融資(綠色信貸、災害基金)和化石燃料存廢的立場分歧,印度必須為自己和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權利挺身而出,尋求某種折衷方案。為此,印度訴諸「經濟可承受性」(economic affordability)的發展論述,將各國談判立場導向西方可接受的「逐步淘汰燃料排放」,此形成印度在COP28的整體戰略。
向杜拜出發前,莫迪總理辦公室聲明,新興經濟體「必須獲得公平的碳排放和發展空間,以實現永續發展」。印度外交部次長克瓦特拉(Vinay Mohan Kwatra)受訪時稱,印度將推動「氣候融資路線圖」(roadmap on climate financing),呼籲設置「全球損失和損害基金」,以資助各國從環境退化效應中重返復甦,這些國家正遭受洪水、乾旱和海平面上升的危機。對此,COP28在第一天會議中即正式啟動該項基金,迄今總籌資金額約七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