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當西方開始討論「烏克蘭戰敗」的可能性

2023-12-26 06:10

? 人氣

2023年12月19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基輔舉行年終記者會。(美聯社)

2023年12月19日,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在基輔舉行年終記者會。(美聯社)

「這場戰爭雖然仍低於核升級的門檻,但可能會持續數月甚或數年,造成慘痛的代價。美國必須讓北京相信,他們擁有獲勝的資源與能力。如果他們不這麼做,中國可能會得到這樣的結論:在亞太區域使用武力尋求利益所帶來的機會大於風險。」

哈德遜研究所/克雷皮尼奇(Andrew Francis Krepinevich Jr.)

當兩個擁有大量核武的國家發生衝突,最合理(當然,只要是人類的決策,總是伴隨許多不合理因素)的考量就是避免動用核武,以免在無法「全殲對方核武」的情況下遭到核報復。隨之而來的核武互射意味著「保證相互毀滅」,這也讓最初「動用核武」的決策與自殺無異。這便是美國與蘇聯在上個世紀總是打起「代理人戰爭」,雙方就是不願/不能/不敢直接交手的原因。雖然不見得一開戰就會祭出核武,但隨著衝突的白熱化與漸次升級,誰也說不準哪一方會不會被逼急了跳牆。

即便時序來到二十一世紀、蘇聯也變成了俄羅斯,面對二戰後歐陸的最大地面衝突,美方依舊保持著不直接參戰的克制,只以間接支援的方式力挺受到俄國侵略的烏克蘭。所以如果中國侵略台灣,美國真的會如拜登所說的「美軍將出兵協防」嗎?如果站在「核武強權不直接衝突」的慣例/原則來看,美軍最好的策略可能是以「支援烏克蘭」的模式來「支援台灣」、或者讓第一島鏈的盟友們「代為出兵」。但隨著戰局的進展,沒人能保證美軍不會捲入東亞戰事,也沒人能確定美軍一開始不會出兵。

也因此許多人擔心中國一旦對台灣用兵,骨牌效應的最後結果會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甚或「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場核戰」。無論「不戰而屈人之兵」還是「威懾止戰」,幾乎是大部分有識之士對於台海衝突的應對共識,即便是日前在《外交事務》判斷「美中為了台灣可能陷入彼此克制(不動用核武)的長期戰」的克雷皮尼奇,也認為美軍以實力與決心威懾北京方為上策。

不過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另外一個半球的戰場,烏克蘭的情況卻越來越不容樂觀。除了烏軍2023年的反攻幾乎沒有進展,在「戰爭疲勞」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即便哲連斯基親自飛往華府希望說服共和黨人,國會山莊終究沒有通過援烏預算;歐盟明年要如何幫忙烏克蘭,歐洲的領導人們也遲遲未能達成共識。當然美國與歐盟不至於現在就徹底拋棄盟友,但明年年底還有抱持「單邊主義」、「美國優先」,總是把「退出北約」掛在嘴邊、甚至與普京交好的川普可能回到白宮,長期來看也令人憂心忡忡。

克雷皮尼奇雖然呼籲「美國必須讓北京相信,他們擁有獲勝的資源與能力」,西方世界對待烏克蘭的態度,會讓習近平有何啟示與聯想,則不容台灣樂觀。與去年的勝券在握截然不同,西方媒體與智庫幾乎都開始談論「烏克蘭戰敗」的問題:包括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以專文探討「西方停止援助後的烏克蘭」,布魯金斯學會的「烏克蘭戰爭2024展望」就是沒提到「勝利」,英國《金融時報》則乾脆挑明了問:俄羅斯贏了會怎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