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不論過動症是一個在臨床醫學上還有很多有待釐清的病症,即便被認定為過動兒的小孩或許有很多相同症狀,但我相信他們的父母以及照護教養的方式,就很難一概而論了。畢竟因為每位父母的個性、婚姻狀況、社經地位,或是家庭情境等種種因素,都將綜合出非常不同的樣貌,這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所以,如果我們像索求一個良好教養範例那樣來期待《小曉》,或是用理想父母的量表來檢視《小曉》裡的媽媽和老師,那恐怕便是緣木求魚了。我的意思是,如果《小曉》本來就是要呈現一個在主流或專家角度看來「不正常」的教養範例呢?
從「正常」角度來看,小曉在學校受到的各種挫折與霸凌,身心狀況外顯的各種脫序行為,做為媽媽的薇芳都應該而且能夠用最好的方式來承受、消化,進而正確教養。可是,如果這位媽媽,做不到主流標準下的「正常媽媽」呢?如果她很努力了,就是接不住她的女兒呢?
說不定,接不住,才是「正常」?
薇芳就是長大後的小曉
對《小曉》的誤讀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跟媽媽有關。
讓我們回憶一下電影序幕的那一場。那是一個游泳池的場景,保羅正在耐心地教小曉仰式,薇芳在另一個水道自己游泳,鏡頭特寫她浮出水面,翻上泳鏡,表情有點詭異複雜。然後便是薇芳加入保羅和小曉,三個人一起玩水。
講完這一段,敘事順序才回到三週之前,也就是小曉發現薇芳與保羅之間關係的地方。
表面上,這個敘事就是想先讓觀眾看到,一個男人介入了這對父親不在場的母女的關係之中,三個人的關係已經建立了,但緣由是什麼,將會回到三週前來說明。不過,要傳達三人關係,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選擇,那為什麼要選擇這一場呢?
我的理解是,用這場來表達的三人關係,有定調的意義。保羅從頭到尾都是一貫的溫柔耐心,小曉在這樣的呵護對待下,逐漸接受而且產生正面的影響,兩個人也更加親密。這時薇芳彷彿成了第三者(在另一個水道暗喻這個狀態),但她不喜歡這樣,這不只是佔有慾,更是因為她害怕孤單,於是她加入了他們。
從上面例子來看,這個故事,從一開始的主軸就是母女關係,薇芳和小曉兩個角色其實一樣重要。從這角度來看,《小曉》劇組讓林品彤報名女主角,應該有一些策略考量。不僅如此,雖然說林品彤的戲份確實是比陳意涵多一點,但如果只從小曉的角度來觀看這個故事,就很容易忽略薇芳的特殊性,只是把她看成一個功能性的母親角色,也就很容易發生類似像上面所舉例的負評那樣的看法。
薇芳的困境,從表面上來看,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小曉的教養壓力,一個是丈夫的長期不在場與漠視。但實際的狀況,更為複雜。前面舉的一篇負評覺得她好像是剛開始教養過動兒一兩年的媽媽,但我卻覺得這是她已經忍耐這樣的壓力很長一段時間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