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土城區某校園在本月25日發生駭人聽聞的國三學生揮刀傷人案;晚間遭傷害的學生恢復生命跡象,醫院全力救治中;已有學者與精神科醫師認為,後續如何安撫受傷學生、目擊學生,甚至是加害學生情緒,此事件除了事關校園安全議題,更關係著情緒教育的課題。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生片田珠美提及「正因人們希望避免情緒失控,更應該正視自己內心所充斥的各種情緒,分析原因。最重要的是,承認負面情緒,並勇於面對。」,而情緒教育正是幫助我們不被情緒所奴役控制的關鍵,故筆者一方面觀察到每日因情緒失控的暴力犯罪新聞不斷,是讓台灣治安議題惡化的關鍵原因,一方面看到兒福聯盟最新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家長至今仍會用體罰及濫罵來管教小孩,包括暴力威脅、曾經用貶損的言語、曾經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等,出現上述社會和教育的問題現象,正是目前台灣情緒教育急需強化的原因,故筆者關注情緒教育議題已久,究其問題根源,其根本的原因是台灣教育過度強調智育發展,從小到大的情緒教育卻被不當忽視,回溯情緒教育源頭,察覺到我們從小到大常被灌輸「男兒有淚不輕彈」、「情緒成熟就是展現不表示情緒的撲克臉」、 「我害怕我的沉重會冒犯到任何人!」等,眾多被合理化壓抑情緒的教育有關,所以筆者特別從哲學和科學的雙重檢視角度,論述台灣教育必須正視情緒的價值,而不是選擇合理化壓抑情緒,因正視情緒的價值是台灣情緒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第一步,落實情緒教育是拆解情緒失控犯罪治安議題的最大關鍵,也能避免類似悲劇的頻繁發生,筆者論述如下。
一、情緒力量是最被低估的哲學觀點
在過去的哲學發展史中,獨尊理性是常態,而情緒和身體的力量一直被低估,且被貼上比較負向,例如直接和動物性連結等,然而被低估的情緒力量在現實生活中,其影響力往往遠超理性,直到哲學家David Hume提出「什麼是情緒?」、「什麼是理性?」、「什麼才是中間的平衡點?」等問題,也同時肯定人類情緒的重要性和價值性,他曾提及:「人類沒有情緒、沒有道德、沒有判斷、就沒有一切」,也點出道德判斷是人類情緒所產生的效應,並非原先獨尊的理性。然而,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習慣於獎勵乖巧、順從、合群、聽話的孩子,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孩子會被教成必須自動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假裝乖巧順從才會有大人的獎賞,加上社會認為隱藏情緒才是成熟等錯誤觀點,孩子甚至開始下意識地視之為被愛的條件;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對情緒做壓抑、排斥自身的情緒和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