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保真觀點:大家閨秀?小家碧玉? ─台灣新農業的解方

2023-12-31 07:00

? 人氣

其實一個姑娘即使粗布衫、不施脂粉,也有「小家碧玉」乾淨清秀之美,就怕東施效顰,刻意穿金戴玉模仿「大家閨秀」。而這正是台灣農業的現況窘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戰備儲糧爆倉

台灣種植最廣泛的農作物就是稻米,一年約可收穫124萬公噸稻米,民眾全年消費至多約100萬公噸,且是逐年遞減。政府長年實施公糧收購,行政院2006年訂定的《國內稻米安全存量標準》是『三個月稻米消費量之安全存量』,也就是30、40萬公噸左右,而截至2023年7月底,國內稻米存量約131.3萬公噸糙米(公糧75.3萬公噸,民間庫存56萬公噸),足供全體國人食用超過13個月。

公倉儲存的保價收購稻米,最後過期不得不低價釋出做為飼料或堆肥,買高賣低。為什麼我們會高價收購農民上繳的稻米,最後又低價拋售呢?無非就是打腫臉充胖子,強作「農產大國」狀(大家閨秀)!

以2023年12月為例:台灣梗稻(蓬萊米)市場零售價,每公斤約在40至50元新台幣;同期越南白米是9元至17元、泰國約在27至70元、美國零售價則在21元至57元。對比之下,台灣本地稻米雖無不當暴利,卻也欠缺國際競爭力。當初加入WTO,美國早就看出我們農產業的虛胖體質,在談判磋商時就要求我們每年必須開放輸入一定數額的海外稻米。的確,美國才是農產大國,他們的稻作平均來說,每公頃比台灣多出一千公斤左右的產量。這當中有地理環境適宜、農戶平均田畝面積大、農耕技術先進、產銷能力強等等的優勢條件。

補貼種稻是利不及費

國人米食消費量逐年遞減,平均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2021年不及1981年的五成。再加上戰備存糧已然爆倉,稻米是過剩而非不足,理應不存恐慌心理。國內米價過去縱有些許波動,未見消費者如搶購雞蛋和衛生紙一樣的擔心買不到米而瘋狂囤積。不是嗎?

在這個局面下,世界少有的公糧收購制度在台實施已近半世紀,稻米產業保護這麼久,仍然沒有國際競爭力。2020年監察院就針對公糧爆倉糾正過農委會。三年來未見改善,反而累積存量遞增。農政官員何其怠惰,不思改進?而消費者又何其愚昧,不明不白地任憑稅金如此糟蹋!

稻米在台灣的持續耕種面積約為23萬公頃,占全部耕作農地的三分之一,它也是消耗水資源最多的作物,灌溉用水約佔生產性農業用水總量的六成以上。因此,如果我們能有計畫地縮減國內稻米產量,除了降低收購公糧及各種農務補貼的公帑支出,還可節省珍稀的水資源,更可釋出農地。這是相當大的外部性正向效益。

台中市政府今年首次與外埔區當地有機稻米耕作農民合作試驗,施以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沼渣產製的農委會認證肥料-就是肥,其有機質高達85%可稱為農作物的綜合維他命。(圖/台中市政府)
台中市政府與外埔區當地有機稻米耕作農民合作試驗,施以外埔綠能生態園區沼渣產製的農委會認證肥料,其有機質高達85%可稱為農作物的綜合維他命。(圖/台中市政府)

如何能夠縮減稻米產量?首先應是審慎評估各種名堂的補貼政策,2013年的《紐約時報》專文報導:政府補貼農民購置灌溉節水器材,反而增加用水量,不是減少。從懷俄明州到德州,地下水位沉降了150英呎,與1950年代相比,約降低15%到75%,因為農民獲得補貼機會,更有誘因想要種植;說是節水器材,灌溉更為理直氣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