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台灣社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選舉新聞:民調數字、組合搭檔、侯韓郭情結、藍白合…,若論政見,農業這個議題,鮮有候選人談及!
最近有幾則與台灣農業有關的新聞,其一就是鮮乳:我國與紐西蘭曾於2013年簽署具有FTA性質的《台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其中一個項目是雙方議定自2025年起,從紐西蘭進口到台灣的液態乳,關稅將由每公斤14元降至零,台灣酪農擔心衝擊島內生乳市場。果不其然,農委會立即劍及履及提出保護本地酪農產業永續的11項措施!
過去台灣每年生產鮮乳約45~6萬噸,農委會數據2023年預定目標只有43萬噸,這是因為已有通路商超前佈署,逐漸減少與本土酪農的契購簽約。
人類生活當然需要消費農產品、食品,但是否每一種個別項目都要在本地生產製造呢?國際商貿大抵是考慮經濟比較利益,意即看某項產品在哪個國家地區生產製造比較價廉物美,其中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原物料來源、生產加工及行銷技術等等。
就鮮乳這一產業看紐台雙方的經濟比較利益:2022年,紐西蘭的牛乳產量是2,189萬噸,幾近台灣的50倍之多。產業規模這一點,就打趴了台灣本土酪農。新聞引述台灣某酪農業者感嘆:『是否支持本土鮮乳,回歸個人選擇。但紐西蘭鮮乳品質佳,加上價格又便宜,你是消費者會怎麼選?』
畜牧養殖業其實是高污染的生產性農業,除了糞便污水,牛隻呼吸、打嗝釋出的甲烷也是主要的溫室氣體。2021年在英國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超過100個國家簽署《全球甲烷承諾》宣言(Global Methane Pledge),要各國自主減少甲烷排放--最大來源之一就是畜牧業!其次還有天然氣,紐約市政府破天荒地頒布法令:新建房屋及舊屋改建,一律禁止設置瓦斯爐,必須改為電爐,因為發現天然氣的管線也會嘶嘶洩出甲烷。
就讓台灣的酪農戶自主選擇離牧退場吧!不要再什麼十幾項措施花費鉅額公帑補助更新設備等等的了!簽署ANZTEC以來已有12年時間給我們準備,還要哀嘆什麼?掙扎什麼?
台灣乳牛的品種幾乎全是海外來源,其中又以荷蘭的Holstein為主。本地乳牛培育多採用歐美進口的冷凍精子,授精懷孕生產後,小牛大約還要飼養一年半方能開始泌乳。一頭牛的飼料(玉米黃豆)也幾乎九成以上是購自巴西、美國。所以,計算本地生產牛乳的「碳足跡」其實是非常的巨大。這幾乎是台灣所有畜產動物的共同罩門,所以食用本地乳品、肉品,並沒有特別短的「食物里程」。政經操弄,動輒訴諸「本土」優勢,其實是經不起嚴格的科學檢視。而大量進口飼料,也是壓縮我們「糧食自給率」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