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實施要點訂定各教育階段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人權、環境、海洋、品德、生命、法治、科技、資訊、能源、安全、防災、家庭教育、生涯規劃、多元文化、閱讀素養、戶外教育、國際教育、原住民族教育等十九項議題,必要時可由學校於校訂課程中進行規劃。由下列附表中可看出被刪除的古文中其實有多篇均能達成這些議題目標,更讓人不知課綱委員們刪除這些經典古文的理由為何?
因此,批評古文已經落伍過時者,或詭辯於時空環境的變遷,或陷溺於若干名詞(如君臣)的不適用,實則並未讀通古文並珍惜其中足以解決古往今來人類許多共同問題的深層意涵。就以筆者所舉的幾篇古文為例,其中所傳遞的諸多人文素養與生命情懷教育意涵,既不過時,更非八股,拿到現代人的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乃至於政治生活中,無一不是貼切適用,直指重心。如果,因為政治的意識形態未加揀選地大幅刪除這些來自數千年來長久思辨而得的經驗與智慧,被刪除的就不僅僅是15篇古文而已,而是更多應該讓學生們了解與體會的社會關懷與生命情懷。
附表:古文原文與符合現代精神之生命教育對照表。(篇幅有限,僅略舉其中數篇)
*作者為前新北市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退休高中國文教師。本文由台灣新故鄉智庫論壇授權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