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商陳先生也同意徐正文的看法。他向DW進一步說明,中國台商很多仍都是勞力密集型的產業,因此當中美貿易戰爆發、美國出現關稅和貿易壁壘之後,那勞力密集型的台商也就只能「快溜」。
專家:地緣政治和成本影響大
DW訪問到的2位兩岸經濟議題專家,也與中國台商的看法也大致相同。華東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台籍副教授陳弘信向DW表示,當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以及中國的生產成本日漸提高,都是台商不願意繼續投資中國、甚至轉移到東南亞的原因。
他也告訴DW,除了政治因素外,國際供應商可能會要求台商不可以在中國大陸製造出口使用的產品,因此台商必須要有「中國以外的第二產地」,即所謂的「中國+1」策略。不過,在中國內需市場銷售的產品則沒有此一限制。
但他認為這只是「一小部分」因素,更直接的影響可能來自於中國日漸提高的人工成本。陳弘信解讀,據他了解,例如台商在越南生產手機零組件的廠商,其基層工人的月薪,即便加上員工福利也不到人民幣2000元,而在中國沿海地區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低薪資,所以「(越南)還是有工資上的優勢」。
而對於台商為何大多不赴中國內陸地區設廠來壓低成本,而選擇出走東南亞,陳弘信認為,越南大部分的城市都在海岸線附近,海運出口會很方便。而相較之下,如果台商從沿海轉移在中國內陸設廠,產品對外的運輸成本,很可能會高於在越南生產。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告訴DW,據他了解和近期走訪中國探望台商的經驗,雖然學術界討論很多,但中國台商向他談及政治風險、包含兩岸可能爆發戰爭等問題的企業界人士還是較少,顯示這不是台商主要關注的議題。
至於台商是否移出中國大陸、包含是否轉移到東南亞,林祖嘉認為,台商「考慮的還是自身投資機會的問題」,而且這要看產業而定。
林祖嘉也指出,有些產業可能在供應鏈主導廠商的影響下,採取了「中國+1」的策略。而這些台商很可能就會被國際大公司「叫著走」,因為國際大公司若是想移出中國,其衛星工廠勢必就要跟著轉移。
兩岸統計數字差異大
而對於台商是否還繼續願意投資中國,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2023年12月2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數字會說話」。因為根據中國官方的數據,截止至9月底為止,2023年台商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項目數量仍年增23.9%,實際使用台資金額年增7.5%,兩岸貿易額近2000億美元。因此陳斌華認為,兩岸投資和貿易「仍保持高位運行」。
陳斌華強調,這些數字充分說明「兩岸經濟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的光明前景沒有變,台商投資大陸的決心沒有變」,而中國作為台商投資的最佳目的地也沒有變。陳斌華說,「大陸經濟前景是不是看好,台商最清楚,台商的投資數據最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