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中國的中植集團向法院申請破產,相較先前的恆大倒閉事件,這次更接近所謂的「雷曼時刻」,北京要如何、及是否能夠化解危機?
中植集團是中國著名的資金管理公司,因為擁有全方位的金融執照與服務,曾經被稱為「富人的財富管理公司」,其擁有的事業體,包括控股、參股與管理的企業規模達3.6兆人民幣,以規模論已經超越恆大集團。去年就已因中國房市衰頹而傳出危機,最後也終究撑不下去,在流動性枯竭、已是資不抵債情況下,只能宣佈破產倒閉。
外媒再次稱此為「雷曼時刻」─所謂的「雷曼時刻」是指因為一家公司的倒閉,在金融市場與經濟上產生連鎖效應,而引發金融與經濟的風暴、震盪甚至衰退,典故則是來自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後引發全球金融海嘯。這是近年中國爆發的「第2次雷曼時刻」,第1次被視為「雷曼時刻」來臨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企業恆大集團的危機,在房市衰落、擴張過大與負債過鉅下,2021年出現債務違約,官方與銀行團監管後還是無法續命,2023年8月恆大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
雖然2021年恆大出事時,外媒也視為「雷曼時刻」來臨,但事實上中國縱然經濟走低,也未出現「雷曼時刻」。原因應該有幾個,一個是雷曼是投資銀行,與其有買賣的金融、交易對手極多,倒閉引發的連鎖效應強烈,恆大雖然規模大,惟終究是一家以房地產為主的企業;二來雷曼是在次貸市場已出問題時倒閉,換句話說,當時整個金融界早已出問題了、脆弱不堪,雷曼一倒就震垮所有人,三來中國官營金融機構居絕對控制地位,恆大負債2.4兆人民幣,雖然很多,但相較量體更大的國有「四大行」的鉅大規模,仍在可承受消化之內既有能力亦容易吸收震盪。
不過這次中植破產與恆大破產的情況不盡相同。除了規模更大外,最重要的是中植作為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其產品是金融商品,有許多購買其商品者、還有交易對手,既有個別消費者、也有企業、甚至其它金融機構,中植破產所有人都受衝擊;恆大的房地產透過銀行團、官方的監管、或其它接手者仍可能續蓋、也仍有價值,中植的金融商品則有非常大的可能變成一文不值、直接歸零亦有可能。
依照專業財經外媒《彭博社》的估算,中植的投資者最終可能只收得回13%的本金,而且在中植流動性已枯竭情況下,可收回金額預計會更低。
此外,中植破產案出現的大環境較恆大事件時更差;中國經濟欲振乏力、持續低迷,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在5%左右,今年則可能再下探到4-4.5%。對財務出問題的企業、低迷不振的產業而言,高成長的經濟、甚至刻意製造的資產泡沫,縱然有些措施會造成更嚴重的後遺症,但短期都有助紓緩甚至解決企業與產業的困境。中植此時倒閉,低迷的大環境確實有利於其製造出「雷曼時刻」。
至於有利、可避免「雷曼時刻」出現的因素,主要是官方的控制力。中國金融業仍以國有銀行為主力,對政策的配合度高;而國有銀行的財務結構仍算健全,號稱6大國有銀行過去10年就「淨賺10兆人民幣」,加上國有銀行規模大、1家的資產就超過30兆人民幣,只要妥善處理因應,中植破產的影響可受控制,不會引發金融風暴式的「雷曼時刻」。
不過,中植破產事件無事避免的必然會影響到金融市場與經濟復甦,拖累與延緩經濟的復甦,官方則必須祭出更強、更有效的政策工具來支撐經濟,避免從民眾到企業再到外資信心更低迷,才能讓經濟脫困上揚。至於未來更大的風險是:更長期的經濟與房市難提振,讓更多企業發生危機,如果出現如「打土撥鼠」一樣的「此起彼落」現象,那就真的更可能出現「雷曼時刻」、經濟調整也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去化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