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作品在西島秀俊平淡的旁白下進行,利用村上春樹原著之中樸實的文藻,帶領整部電影作品徜徉在文學的世界裡,片中依循著說書的概念,進行了大量劃接的方式轉場,有種觀眾正在翻書似的翻閱電影之感。而旁白的設計其實相當具有後設性,角色們在戲中會接續旁白念台詞出來給觀眾,打破了第四道牆,拉近觀眾與電影之距離的同時,也充滿反身性地讓觀眾對孤獨感進行反思。
板本龍一為電影量身打造的配樂也為這部作品注入了靈魂,緩慢、平靜的步調搭配上幾組簡單的鋼琴的和弦製造出空靈感,沈穩且和諧的和弦貫穿整部作品。而在這和諧的和弦中又會猛然出現詭譎而強烈跳脫和弦的清脆音色,為作品增添不少詭譎的氛圍。
表面上來看,劇情中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看似屬實,但卻不經讓人懷疑起其中的虛,在詭異的一人分飾兩角以及配樂的選用上尤其明顯,讓作品游移於虛與實之間。來到電影最後一顆鏡頭,我們看見桌上東尼原先燒掉剩下半張的久子履歷與電話,究竟英子或久子是不是幽靈好像屆時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看見東尼仍然被孤獨束縛著,情不自禁的撥了電話,就此陷入到孤獨漩渦之中。整部電影以這顆空鏡頭搭配上電話的畫外音作結,留下韻味十足的震撼和無窮懸念的結尾。
透過市川準犀利又詭譎的鏡頭語言與陰沉色調的影像風格,搭配上板本龍一為電影注入的空靈,對白的後設以及虛實交替的作風也讓本片染上一層神秘色彩,諸多種種原因也才讓這部短短1小時的作品成了影迷心目中不可取代的經典。
*作者為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