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連串指標判斷,美國人確實顯得過於悲觀。美國經濟學家康明斯(Ryan Cummings)及馬霍尼(Neale Mahoney)曾在拜登的白宮任職,他們利用通貨膨脹、失業率、消費數據、股市表現,創建一個簡單的模型來預測消費者信心指數,他們的結論是,該指數比數據顯示的應有水準低了約20%,其他模型也發現類似的差異。
這就暗示了第2種解釋,亦即民意調查及信心指數調查可能存在負面偏見,深刻的黨派敵意無疑是其中一個因素。康明斯及馬霍尼研究計算的結果指出,共和黨對民主黨控制的白宮反感可能是當今消費者信心差距30%左右的原因。
另一個因素可能是新聞報導的語氣,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ion)經濟學家哈里斯(Ben Harris)、研究員索傑納(Aaron Sojourner)研究了經濟數據與經濟新聞情緒指數之間的關係。自2021年以來,新聞情緒指數與消費者信心指數一樣明顯低於數據預期,該新聞情緒指數由聯準會舊金山分行根據美國主要報紙的經濟文章創造,再加上社群媒體平台經常傳播的辛辣批評,民眾的負面偏見可能會更明顯。
《經濟學人》指出,最後的解釋是,新冠疫情後的復甦與美國民眾對經濟的感受可能有較長的延遲時間。失業、停課、破產、疾病等新冠疫情時期的極端不確定性造成人們的損失,許多美國民眾仍然對與通貨膨脹的激烈鬥爭感到不安。儘管通膨有所緩和,物價仍比拜登剛上任時高出近20%,這種物價的衝擊需要一些時間才能適應。康明斯及馬霍尼估計,通貨膨脹率飆升10%會導致消費者信心在當年下降35個指數點,在下一年下降16個指數點,在後年下降8個指數點。
如果這樣的時間表發揮效果,美國人可能已經接受新高價的現實。此外,過去1年的實際收入成長加速也有幫助,讓他們恢復失去的一部分購買力。消費者信心指數一直波動較大,但確實在2022年中期明顯觸底,當時通膨位於高峰,而且去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也確實穩步上升,儘管按照歷史標準來看仍處於較低水平。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White Hous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主席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表示:「我們對這個情況的看法是,如果我們能繼續維持緊張的勞動市場,同時緩解通膨並實現實際薪資成長,這種方法應該會改善消費者信心指數。我們認為我們已經開始看到這個情況。」